阳原:一头“小毛驴”的产业逆袭


   
       初冬时节,桑干河谷地渐入萧瑟。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阳牧业养殖基地内,一头头体格健壮的毛驴在圈舍外悠闲地晒着太阳。

  2017年以来,阳原县在中央部委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把驴产业作为张家口“七大主导产业”中特色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立足脱贫攻坚、放眼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来培育,不断强化政策支撑,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亿多元,撬动社会投资3.71亿元,驴存栏量达到2.6万头,比2016年增长了65%。

  在全国驴存栏量逐年下降的背景下,阳原县驴产业发展取得如此成绩可谓来之不易。

  阳原县为何要大力投入资金发展驴产业?阳原驴存栏量逆势增长是如何做到的?驴产业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阳原一探究竟。

  种养结合,深挖“阳原驴”特色产业

  阳原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晋冀蒙三省交汇处,桑干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全域仅有16%的河滩地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干旱少雨、耕地少且贫瘠,让世世代代躬耕于此的农人与贫困作着艰苦斗争。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让广大父老乡亲过上小康生活,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本地优势出发,选对找准扶贫产业。”阳原县委书记孙海东说,“阳原驴产业是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因地制宜作出的战略之举。”

  阳原养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两汉时期。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和本地劳动人民世代选择,“阳原驴”成为优良地方畜种,是目前我国仅有的24个地方驴品种之一,具有易饲养、耐粗饲、疾病少、肉质好、产胶率高等特点,被列入《中国畜禽优良目录》,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阳原老百姓不仅以驴作为劳动工具,更把驴肉作为一种可口的美食。化稍营镇的驴肉馆在张垣大地闻名遐迩,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养驴传统,奠定了驴产业广泛的群众基础。

  20世纪60年代,阳原被国家确定为军骡繁殖基地。到1982年底,阳原驴存栏量达3.5万头。然而,随着毛驴役用逐渐被替代,阳原驴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优势渐渐消失。

  如何让曾经的优势产业再次焕发生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成为摆在阳原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6年,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印发,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以驴在内的特色畜牧业,创建马驴特优区,提升全链条发展水平。国家层面相关规划的提出,为阳原打造驴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阳原驴养殖节水、节粮、就地利用转化多种农作物秸秆,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养殖业,符合张家口市‘两区’建设的需要。同时,阳原驴在张家口地区广泛养殖,群众饲养基础良好,覆盖面大,推动养驴产业从役用为主向乳肉兼用转型,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发展。”孙海东说。

  发展驴产业,阳原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充足的饲料供应。先天不足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了阳原很多土地只适合种植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收割后遗留的大量谷草并不适合普通家畜,而耐粗饲的驴却很爱吃。为了配合驴产业发展规划,阳原县因地制宜引导扩大杂粮和牧草种植面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养驴产业扶贫精准化、持久化。

  企学研联合,全面提升驴产业现代化

  认准了产业发展方向,按照扩大规模、延伸链条、全面开发的思路,阳原县先后出台了驴产业发展总体框架指南、实施细则、养殖保险等一揽子扶持政策。

  桑阳牧业、农华牧业、沙达旺牧业、金佑牧业、星泰牧业、旺地牧业……如今的阳原大地上,一座座现代化养殖繁育基地拔地而起,引领带动阳原驴产业发展。

  “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是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根本途径。2017年确立发展驴产业之初,我们坚持高起点打造,朝着生态型、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向不懈努力。”孙海东介绍,全县引进培育了两个1万头以上龙头企业、6个500头以上养殖基地。

  “近年来,全国驴业发展呈断崖式下滑趋势,除了驴由役用向提供畜产品转变,主要原因还是仅靠驴皮作为利润支撑太单一。”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告诉记者。

  为解决这一问题,阳原县首先解决养殖端的成本问题,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进行阳原驴乳肉兼用新品系的繁育工作,将阳原驴的生产性能提高50%以上,单头驴纯收入稳定保持在5000元以上;同时通过种养一体化模式,将饲料成本降低成20%。

  近年来,阳原县把驴产业发展放在全国乃至国际视野来定位,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打造产业后发优势,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成了“阳原驴”保种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引进了全国24个地方驴品种,实施了阳原驴种质资源保护和乳肉兼用新品系及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评中国农技协全国唯一“驴产业科技小院”。科技创新为全县驴产业发展插上了硬翅膀,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迈越大。

  “仅靠养殖环节,并不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业态,对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也会后继乏力,为此我们全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合。”阳原县县长李德介绍,阳原县着力推进驴产品加工和研发,年加工生鲜奶3900吨的驴奶加工厂已开工建设,完成了鲜驴乳、驴酸乳、冻干驴乳粉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设计。特色扶贫产品新秀“不倔”品牌驴肉已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上线,成为标准化生产、品质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典范。

  近年来,阳原县还着力打造“驴文化+旅游+实景体验”特色游,启动了驴文化体验园建设,初步建成了农事耕种、打场运送、拉磨加工、品种展示、民俗表演、采风写生、特色餐饮等展区。同时,在每年泥河湾杏花节期间举办“杏花丛中骑驴赏花”等系列活动,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地方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并进。

  创新模式,强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走进位于阳原县辛堡乡的农华牧业,这里第一期建设的5000头基础母驴阳原驴良种繁育基地已经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养殖、饲料加工、屠宰、销售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为切实化解贫困户个人养殖存在的技术水平低、市场风险大、疾控风险高、融资渠道难等问题,农华牧业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公司+农户”“代管+代养”“养殖+就业”等创新形式发展养驴业,通过企业带动、合作互助等经营形式,带动贫困户养殖、就业、分红,实现稳定增收。

  据农华牧业负责人介绍,企业连续3年为辛堡乡1685户贫困户分红219.9万元,连续两年为东井镇4285户贫困户分红273.48万元。

  农华牧业的带贫模式是阳原县驴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阳原县始终把发展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农户的驴公司养,集中托养分股金”“集体建厂企业租,资产收益领红金”等模式,覆盖贫困村102个、贫困户1.38万户2.4万人,户均年增收730元,并吸纳部分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同时,肉驴养殖带动张杂谷子种植面积新增7万亩,亩均增收500元。

  “我们按照驴的繁育规律和选育目标测算,3年可以繁育两胎,育肥后可以卖1.6万元;两个产奶期共挤奶不低于600斤,销售收入9000元,扣除母驴和驴驹育肥成本1万元,3年获得1.5万元,年均净收益为5000元,相当于养殖一头育肥牛的收入。”李德说,“阳原县至少有3万户农民具备养驴条件,他们利用自家的闲房闲院、劳动力、承包地,可以实现圈舍零投入、饲料零成本、劳力零支出,每户养殖3-5头驴就可以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的目标,可以说养驴产业是脱贫防贫的重要产业。”

  如今,在阳原,驴产业已然成为助力脱贫奔小康、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北方农牧交错带覆盖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区,是我国典型的贫困带。阳原的驴产业发展模式对整个农牧交错带的脱贫防贫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