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特种动物养殖形势分析(二)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特种动物养殖形势分析(二)
本刊 靳国庆
三、特禽类养殖:市场较稳定,种源需培育
总体来说,我国的特禽养殖业发展较早,发展比较成熟的有肉鸽、鹌鹑、鹧鸪、鸵鸟等,相对来说,大雁、孔雀、山鸡等规模较小。
1、肉鸽养殖:
我国已成为国际上肉鸽生产和消费大国,肉鸽养殖区域分布比较广,华南、华东、中原和华北都有相当规模的养殖。 在肉鸽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阶段性问题。生产上,必须要加快品种改良的步伐;消费上,多元化开发功能性产品,扩大消费市场;产业组织方面,企业间仍需要加强联合,打造集群产业链,共同开发市场。 特种养殖信息网认为,北方的封闭式饲养管理,导致了慢性疾病多发,50%鸽场发病率高,特别是营养达不到需求,导致了小鸽子死亡率高。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治,不要以为种鸽能够生产,就听之任之,否则容易导致品种退化、质量低。
2、鸵鸟养殖:
鸵鸟肉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能量、口感鲜嫩的优质红肉,是人类理想的健康食品。鸵鸟皮具有柔软、坚韧、透气性好以及其毛根形成的美丽图案等特点,是制作高档服装、服饰、皮鞋、箱包的优质原料。 鸵鸟的主要利润点在肉、皮和蛋上。相比较鸵鸟肉的质量、营养价值均要高过牛肉,而大众对鸵鸟肉的食用价值认识还比较浅。鸵鸟行业作为一个市场销售仍不成熟的特养产业,建议广大农民在养殖鸵鸟时,应该与诚信、实力兼备的龙头企业联合,有效降低销售风险,充分发挥低成本的优势。
3、鹧鸪等养殖:
鹧鸪鲜美无比,价格又便宜,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年需求量约2亿只,但目前全国产量只有5000万只,只有市场需求量的四分之一。鹧鸪的销售市场比较稳定,河北的保定、沧州地区养殖和销售形势不错。 其他诸如鹌鹑、山鸡、贵妃鸡等现在市场表现也不错。总体来说,这两年特禽发展比较稳定,市场面也在不断扩大。
四、昆虫:技术需改进,市场待开发
现在昆虫养殖逐渐成为热点,从事养殖的企业较多。特种养殖信息网认为,有些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市场销路。昆虫大多是药用、食用或者饲料用,跟其他品种结合养殖为最佳。
至于水产养殖和宠物类养殖,因为不是特种养殖信息网的关注重点,我们也是择机讨论。
特种动物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说,近些年来大多数特养品种发展比较稳健,养殖规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社会对特种动物产品及特种动物养殖行业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作为新兴起的行业,特养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种源品质较低
以水貂为例,我国目前都是从国外引进种源,几年之后品种退化严重,国内又缺少种源培育基地,结果导致皮张质量不高,难以和进口皮张竞争。
二、疫病防制较差
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搞养殖,不仅仅承担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更要承担在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带来的损失甚至是养殖场的“灭顶之灾”。由于养殖观念落后、饲养管理不规范、防疫意识淡漠等原因,不仅给养殖场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研力量比较薄弱
这一点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尴尬的一个环节。在发展较好的特养品种里,如毛皮动物、驴、鹿、肉鸽等,从事科研的专家学者较多,但大多数是从研究家畜、家禽“转行”过来的;而从事像野猪、特禽、昆虫等方面研究的人,是少而又少,在一线能够指导生产的,则更是凤毛麟角了。
四、产品品质标准不健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比较成熟的品种有了地方标准或是行业通用标准,而对于大多数特养品种来说,标准是没有、或者是不健全的,这导致了很多产品难以交易,甚至让一些低端产品扰乱了市场。
五、市场开发力度小
特种动物养殖业涵盖领域十分宽泛,但大部分品种都是由养殖户零散养殖,这些养殖户大都重养殖、轻市场开发。同时由于能够及时供应市场的商品数量少,养殖户的资金又是十分有限,难于对市场进行有效地开发。
六、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多年对特种动物养殖行业的调查中,特种养殖信息网发现,凡是发展比较好的特养品种,诸如毛皮动物、鸵鸟、鹿、驴、肉鸽、兔、蜜蜂等品种,其组织化程度都是比较高的。而对于特禽、昆虫、野猪等品种,则是很差。
作为关注特种动物养殖行业20年之久的中国特种养殖信息网,举办的专业品种会议、特博会曾经都是特养行业里的品牌盛会,为同品种、不同品种企业之间的交流架起了桥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只留下《特种养殖》刊物和“特种养殖”公众号为行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