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肉鸭产业发展概况
河北省肉鸭产业发展概况
苏洪军 河北省沧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天驹 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是世界第一肉鸭生产大国,鸭肉产量占世界鸭肉总产量的90%左右,肉鸭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特色产业,是继猪肉、鸡肉之后的第三大肉类产业。
近年来,河北省肉鸭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鸭坯的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成功引领全国“北京烤鸭”消费市场。但目前河北省肉鸭产业仍存在着市场竞争力弱、效率效益低下以及可持续发展压力趋紧等现实问题。本文对河北省肉鸭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提出构建产业生态圈的设想和思路,以期推动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一、肉鸭产业发展现状和成效
(一)产能基础
根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22年,肉鸭全国出栏40亿只,河北省出栏肉鸭1.3亿只,位列全国第八名,产值近40亿元。河北省不是肉鸭产业大省,但是鸭坯产业强省,是全国鸭坯产业的发源地,约占全国北京烤鸭坯产业的
70%。河北省肉鸭产业主要分布在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地,其中沧州占60%,衡水、邢台、邯郸等地占30%,其他地方占10%。经过不断优化发展,省内形成了3个肉鸭产业发展集群区域。一是沧州的肃宁、河间、献县的鸭坯产业已经形成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其鸭坯产品成为“北京烤鸭的主供原材料”,年供应北京烤鸭鸭坯约7000万只;二是保定的涿州、定州,衡水的武强、枣强、武邑等地肉鸭产业以鸭坯产业为主,兼营白条鸭、分割鸭;三是邢台的兴达、健加乐以种鸭养殖为主。
近年来,在河北东风养殖有限公司、河北乐寿鸭业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下,肉鸭产业突飞猛进地发展。肉鸭饲养由粗放型向标准化、规模化过渡,实现了离地旱养模式,节约了饲料成本,降低了发病率。屠宰加工实现了智能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
(二)肉鸭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以河北东风养殖有限公司、河北乐寿鸭业等龙头为主导的企业,率先走上了“政产学研”发展道路,肉鸭种业、养殖设施、饲料营养调控技术、产品加工技术等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河北东风养殖有限公司的育种基地已引进6
个配套系,其中4个肥脂型配套系和2个瘦肉型配套系,正在选种阶段。目前,东风公司已成为“院士重点合作单位”,国家水禽产业体系在东风公司设立了沧州综合试验站,成为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河北农业大学、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教学实践基地;献县乐寿鸭业已获批国家肉鸭良种扩繁场,获省“北京鸭科技创新中心”;省内行业共主持和参与省市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11项,发表科技文章69篇,专利57件,制定标准8项。创新了肉鸭离地旱养技术,使“水鸭子”变“旱鸭子”;创新了环保养殖技术,降低鸭粪含水量,确保粪污的集中无害化处理;创新了肉鸭饲料配制、配方技术,使肉鸭38日龄活重达到3.25千克,料肉比可达1.8~1.9:1,饲料转化效率提高了20%,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推动了河北省肉鸭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构建了肉鸭产业链完整布局
1.构建了良繁体系。河北东风养殖有限公司的肉鸭育种基地、乐寿鸭业的国家肉鸭良种扩繁场、河北健加乐、兴达父母代肉鸭以及香河正大樱桃谷祖代场等形成了完整的肉种鸭良种繁育体系,父母代存栏达到100万只。
2.构建了肉鸭订单放养、饲料生产、统一回收、屠宰加工、鸭坯加工、冷链物流、烤鸭技术服务、线上线下销售、产业赋能等一条龙产业体系。以河北东风养殖有限公司和河北乐寿鸭业为代表的的北京烤鸭坯生产企业共计30余家,年加工北京烤鸭坯约7000万只,在沧州地区形成了北京烤鸭坯产业集群,成为了河北省“农产品特色优势区”;以河北健加乐、兴达等饲料生产和种鸭养殖为主的企业,年出栏商品肉鸭约4500万只,产品以分割和白条鸭为主。
3.品种分布:沧州、保定、承德地区以肥脂型北京鸭、南口北京鸭为主;邢台、衡水、邯郸、廊坊以樱桃谷北京鸭为主。
二、肉鸭产业发展的不足
河北肉鸭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的许多问题已经显现。
(一)育种工作尚不能满足市场推广的需要
河北省肉鸭育种工作人力、物力、资金与技术的投人较少,导致肉鸭新品种培育处于起步阶段,育种基础工作有待加强,肉鸭垂直传播疫病净化支持力度小,重点、强势推广品种扩繁应用推广乏力,肉鸭种业的竞争力不足。
(二)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性不足
鸭坯加工技术处于低水平阶段,人力成本高,出成率低;加工设备尚未实现智能化和先进化,能耗居高不下,加工技术创新不足。
(三)科技支撑不能满足发展转型的需要
产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技术力量的支撑。河北省养殖、生产加工、科研、销售等关键环节高水平技术人员不足,养殖设施落后,智能化水平低,环境指标控制能力差,农牧结合不到位、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程度低、肆意排放现象依然突出,配备粪便储存、处理设施的不到30%,环境控制和精细化饲养管理仍是短板,环境容量和资源约束紧逼问题日益凸显。“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
(四)品牌创建意识和能力不足
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少,缺乏竞争力,虽然有东风鸭子来、乐寿等品牌,但是多数品牌仅仅停留在产品标识层面,品牌带动能力和效益较差,影响了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五)粗放型养殖模式制约可持续发展
养殖设施落后,智能化水平低,环境指标控制能力差,绿色、标准化、精细化养殖模式占比低、覆盖面窄,粗放型养殖模式仍为主流,制约了肉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肉鸭产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肉鸭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在肉鸭“种业振兴”方面,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开展肉鸭垂直传播疫病净化,摒弃短期行为意识,保障育种工作长期稳定地顺利进行;不能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倾向,要综合平衡速度、品质和效益等指标后确定适当的选育标准和方向,加大重点、强势推广品种扩繁应用推广。
(二)强化高标准、高质量养殖设施设备投入
采用地面生物发酵床养殖、网上平养、立体笼养等一系列肉鸭旱地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模式的绿色健康水平,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设施化率,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产业品牌、绿色有机商标认证建设,以免填型北京鸭为优势基础,探索产品个性化。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推广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提升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养殖水平,提高水禽养殖经济效益。
(三)强化从业者技能培训
打造一支高水平肉鸭从业人员队伍,人才兴业,促进肉鸭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立省级肉鸭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共性和关键的技术联合攻关,把有限的资金和科技资源优势进行整合,解决产业链中“卡脖子”的问题,保障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四)构建肉鸭产业发展生态圈
以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销售等各环节为节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彼此优势互补和资源最优化配置,构建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形成肉鸭产业良性发展生态圈,以期推动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