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蜂产业2021年度报告

  1我国蜂业发展现状

  1.1蜂业生产现状

  中国养蜂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养蜂生产仍未摆脱传统模式,现代化水平低,养:蜂生产方式落后,收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自然条件。全国现有30余万养蜂从业者,饲养920余万群蜜蜂,约占世界总量的1/10 ;我国蜂产品年生产量多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其中年产蜂蜜45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1/4左右;蜂王浆4 000t.蜂花粉5000t.蜂胶400t、蜂王幼虫60t、雄蜂蛹50t,此外,还生产少量蜂毒等。

  1.2我国蜂业企业的经营现状

  中国蜂业企业的销售范围主要包括蜂产品、种王、蜂药、蜂机具等,其中大多数企业从事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蜂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绝大多数蜂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小于1000万元。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蜂产品加工企业约2 000家,取得蜂产品生产许可证(SC资质)的企业有1 000多家,蜂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约80亿元,平均年销售额为400万元左右;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不超过100家,中型和小型企业居多。

  1.3我国蜂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我国是世界蜂产品出口大国,主要出口欧盟、日韩、美国等,同时,我国也是潜在进口大国。2020 年我国蜂蜜出口12.35 万t,出口金额2.492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量的1/5 左右。中国每年进口蜂蜜5000多吨,进口金额达1亿多美元;蜂王浆出口14481, 出口金额5158万美元,产量和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90%以上;蜂花粉出口2500多吨,出口金额1600多万美元,是主要的出口国;蜂蜡出口9 000多吨,出口金额5 000多万美元,80% ~ 90%蜂蜡出口到国外,占全球贸易量的45%;我国蜂胶以进口为主,进口量在200t左右。尽管我国是世界蜂产品出口大国,但国际话语权低,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进口我国蜂产品的主要是发达国家,集中度高, .同时他们对产品质量要求也高,贸易争端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竞争和挑战越来越激烈,导致国际占比呈下降趋势。进口蜂产品以网络销售为主要渠道,占据我国蜂蜜市场的中高端群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国进口蜂蜜的均价是出口均价的10.9倍。正因为如此,我国蜂产品进口准入目录现有38个国家,另有28个国家待审。我国蜂产品进出口已经形成高价进口、低价出口的尴尬局面,存在诸如出口均价持续走低等现象,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1.4蜂产品结构与消费现状

  泛性和突出效果,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成为保健品市场的一个佼佼者。相对于蜂王浆和花粉保健食品而言,蜂胶产品起步较晚,但它是目前市场上最热的蜂产品保健品。蜂产品保健食品的剂型主要包括片剂、硬胶囊、软胶囊、液剂、散剂和原料等。申报保健食品的功能有:免疫调节、抗疲劳、延缓衰老、耐缺氧、抗氧化、降血糖、调节血脂、美容、改善记忆、抗辐射等, 其中以免疫调节居多。申报的保健功能比较集中,有84.9%的产品功能集中于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调节血糖的4种功能,而具有其他9项功能的产品仅占15.1%。

  1.5蜂产品的消费群体

  从国际市场上看,蜂产品的消费发达国家多于发展中国家,因为- -方面发达国家有消费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有消费的文化背景。在中国大致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总体消费是城市多于农村,城市中知识分子往往是消费的主要群体。从消费品种看,主要是蜂蜜,其次是蜂花粉和蜂王浆,而这些产品中又以原蜜、原王浆和原花粉居多,以其制成的复合产品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目前销量有限。某国际咨询机构调查数据显示,蜂蜜的线下消费群体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体。在年龄分布上,55岁以上的消费者占比67% ;在性别分布上,女性消费者占比56%;在消费频次上,年度复购大于5次。根据以上数据,55岁以上的女性蜂蜜消费者,会保持固定的消费习惯,与蜂企目前的产品研发方向、促销方式及终端系统的销售数据都不谋而合。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低端价位,尽量做到极致成本;促销方式以简单粗暴的“特价”为杀手锏,以博取消费者快速买单;从而使得终端系统中低端产品的销售占比达到75%。通过实际销售的验证,此逻辑直观、有效,故而进一步进入“中老年女性的低价循环”。在此循环中,33%的中青年消费者、44%的男性消费者被放弃,这是企业需要研讨的一个课题。

  2我国蜂业存在的重大问题

  2.1政府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政府对蜂业管理职能的失调,政策法规尚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致使养蜂秩序混乱。由于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蜂农利益的保护;养蜂生产实践中许多具体事项缺乏法规支持很难开展。

  2.2养蜂行业不仅缺人,更缺人才

  我国养蜂生产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流动放蜂力不从心,他们的下一代很少能接替艰苦而又低收入的工作。由于受思维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业者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差,造成饲养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2.3蜂产品科技投入少,产品附加值低

  蜂业行业内知识产权意识普遍不强,用于新产品研发的投人比例很低。对蜂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仍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蜂产品原料及粗加工产品相对过剩,而精深加工产品却较为缺乏;蜂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严重滞后于自身产业的发展;国内消费和出口的绝大多数蜂产品仍以原料型产品或经简单加工的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蜂产品的加工技术较陈旧、落后,科技含量较低。

  2.4科研开发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蜂产品开发利用目前正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返璞归真,加工工序越简单越好;二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深加工。就蜂产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蜂产品食用最佳量、蜂蜜结晶、蜂产品与其他天然产品的复配和加工问题,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高产蜂种与蜂产品质量的相关性问题、活性蜂产品常温下长期保存问题等。

  2.5种植者与养蜂者的关系纠葛

  种植者为了保障自己所种植的作物不发生病虫害,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农药、杀虫剂等,尤其在植物开花期大量地使用农药、杀虫剂防病治病,导致大批蜜蜂中毒死亡。每年因农药和杀虫剂导致的蜜蜂中毒现象屡见不鲜,即使蜜蜂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也会导致蜜蜂的累积中毒,使其体质下降,容易染病。而且往往还可能使蜜蜂采集加工的部分蜂产品农残超标。

  2.6养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养蜂者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不足,缺乏新科技、新思维,科技对养蜂业贡献度较低,往往事倍功半,如今仍以手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规模化养蜂意识薄弱,传统农耕时代“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蜂种严重混杂退化,蜜蜂良种商业化市场还未建立,蜂农缺少蜜蜂良种或良种化不足。加之蜂农向蜜蜂索取过多,造成蜜蜂营养不良,病虫害严重。养蜂生产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导致质次价廉,效益不高。

  2.7蜂产品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质量问题

  就目前而言,蜂产品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重数量而忽视质量,重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生产者不是经营者,对产品质量无责任感,掺杂使假现象时有发生。

  2.8蜂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足

  我国在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国家和地方研究所、高校、种蜂场几乎没有开展本土中蜂的保护和良种繁育工作,民间盲目地长距离买卖蜂王和蜂群活动导致中蜂遗传资源混杂局面。培育适合我国环境的西方蜜蜂品种很少,以民间力量为主培育的浆蜂,虽然大幅度提高了蜂王浆产量,但蜂王浆的组分也发生改变,直接导致市场价格下降。养蜂人对蜜蜂良种的渴求,无序且盲目地尝试各种杂交组合,加剧了我国西方蜜蜂蜂种的混杂。

  2.9蜜蜂疾病发生依然严重

  近些年来,不少蜂农反映,蜂群突然消失现象非常严重,蜂螨抗药性很强,蜜蜂抵抗力很差,一些新的疾病不断出现,甚至越来越复杂,呈现复合感染趋势,治愈难,蜜蜂死亡率高,甚至导致全场灭绝,给养蜂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也导致许多养蜂人弃养。

  2.10某些检测标准难辨真伪

  目前,我国蜂产品检测指标较多,检测步骤繁杂,再加上价格不菲的检测费用,确实增加了很多良心企业的负担。鉴别的复杂和繁琐以及中国蜂产品国标落后,都直接导致蜂产品鱼龙混杂的现状。现行蜂产品标准制定中更偏重商业而忽视科学。一些蜂产品标准存在严重缺陷,甚至连产品真假都区分不清,而且还在广泛应用,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专业的检测手段繁杂,费用高,难以普及推广。

  2.11蜂产品加工所导致的质量问题

  在国内,蜂产品加工概念被曲解,畸形发展。一是违背科学和蜂产品自然属性的乱加工,在许多地方,蜂蜜的加工实为浓缩生产线,本来应由蜜蜂完成的加工过程,却被变成工厂化生产,他们将浓度极低的蜂蜜脱水,制成所谓的“合格蜜”,蜂王浆中人为过滤或添:加王浆酸;二是凭空想象,没有科学依据的滥加工,有些厂家将珍贵的蜂产品乱加乱配,无理复合,制成的产品无生命力。

  2.12市场方面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蜂蜜的最大属性是天然成熟,但我国消费市场上的多数蜂蜜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假冒伪劣蜂产品的盛行,直接影响威胁着我国蜂产业的发展;非成熟蜂蜜进行浓缩加工,致使我国蜂蜜在国际上备受争议。造成出口受阻,大宗蜂产品价格下滑。蜂蜜掺假现象严重,假蜜等问题挫伤了国内外消费者对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蜂产品质量标准:化、检测技术及标准相对滞后。兽药、农药残留问题屡屡出现;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较为薄弱。

  2.13蜂产品价格低,内外销价格悬殊太大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蜂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出口蜂产品一直以原料为主,价格长期低水平徘徊,即使这样,国际蜂产品市场质量与价格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从国内市场看,中国蜂产品产、供、销严重脱节,经营者和生产者不能很好地配合,蜂农重产量轻质量,经营部门]未能妥善解决质量与价格的关系,造成内需减弱、出口受阻下降等局面。目前,一些国外强势蜂业品牌占领国内的高端市场,对我国蜂产品市场造成冲击。

  2.14标准不科学,假蜜横行市场

  随着加工技术不断更新,让蜂蜜“真假难辨”,市场上“指标蜜”大行其道。所谓“指标蜜”,是指按国家标准生产的“ 假蜂蜜”,用20%的蜂蜜加80%的糖浆勾兑而成。根据业内公认的估计数据,市场上纯假蜂蜜为30%左右,掺有其他物质的蜂蜜为40%左右,普通真蜂蜜为20%,好品质蜂蜜为10%左右,即“掺假蜜”产品约占市场7成份额。

  2.15我国蜂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挑战

  我国蜂产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贸易壁垒,加入WTO以后,这种状况更为突出。因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在规则的框架下,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作用正日益削弱,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传统贸易救济手段的使用也得到较为严格的规范和限定。

  2.16蜂蜜市场面临的窘境

  国家蜂蜜质量标准偏低,非成熟蜂蜜与成熟蜂蜜不能清晰界定。目前我国蜂蜜检测的标准偏低,仅检测了卫生、蜂蜜中重要的几种成分,不能清晰界定非成熟蜂蜜与成熟蜂蜜,与国际蜂蜜质量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优质不优价”,因而蜂农为了追求产量,多采取“多取蜜、勤取蜜”的转地生产方式,生产的多为稀薄的不成熟蜜。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只能低价出售。

  2.17蜂花粉市场面临的窘境

  一是“蜂产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限制了蜂花粉行业发展;二是产品雷同,尚未实现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三是缺乏对特色蜂花粉资源的开发利用。

  2.18蜂胶市场面临的窘境

  2.18.1市场环境影响

  ①会议营销形式被全部禁止,保健食品实体店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继续造成销售低迷;②主流媒体和社会舆情所产生的对保健食品市场严重的负面影响,对蜂胶市场也造成了重大冲击;③行政法规规定保健食品既不治病,也不防病,并规定保健食品标签和包装盒正面必须标识“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极大地挫伤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2.18.2市场模式影响

  对线上和跨境电商连续多年大肆销售所谓“进口蜂胶产品”的监管空白,加上假蜂胶更加隐蔽风行,估算侵占了全国蜂胶产品市场份额的1/3 以上。

  2.18.3不正当竞争受

  国内蜂胶行业外大量的超低价不正当竞争和假冒伪劣蜂胶产品的严重冲击,蜂胶市场雪.上加霜。

  2.18.4产品创新不够

  市场上的蜂胶保健产品貌似琳琅满目,但实质上产品雷同化,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产品创新严重滞后,市场选择性差。

  2.18.5疫情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是主要因素。自2020年6月以来,特别是10月以后,蜂胶市场呈回暖趋势。

  3中国蜂业未来发展思考

  3.1做好蜂业普查,为决策服务

  今天是大数据时代,但蜂业的大数据可以说是一片空白,需要对全国全行业进行全面系统、认真地调查摸底工作。只有掌握了真实的数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蜂业科学规划、决策和指导,推动中国蜂业的发展。

  3.2关于养蜂人才的培养

  养蜂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重在养蜂人员思想意识的转变,从小农经济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传统的个人家庭模式转变到有组织的合作社模式,“公司+农户”模式等。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扶持资金,帮助蜂农学习专业知识、饲养管理技术、相关的质量标准及有关法规。

  3.3蜂业需要高水平的人才

  蜜蜂产业不仅需要高知识水平的研发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培训人员,更需要有文化、懂专业、精通技术、踏实肯干的高素质一线从业人员。未来中国蜂业的人才战略是培养大量热爱蜜蜂事业的各类人才,从传统的养蜂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目前庞大的养蜂队伍转变为精干的养蜂队伍,让中国真正成为养蜂强国。

  3.4养蜂人要解放思想

  养蜂人的思想由于受到文化和知识等的限制.现在一般相对偏低。养蜂人要解放思想,学习和借鉴西方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收益,并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

  3.5加强科学研究是未来蜂业的必由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研究是未来蜂业的必由之路,重点是要加强蜜蜂的育种工作,只有良种才能饲养强群,才能有规模化的生产;要加强蜂病的防治研究,尤其是对危害蜜蜂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及防治药物的研究;要加强蜜蜂授粉技术、方法、设备等的研究,大幅度提高我国蜜蜂专业化为农作物授粉的能力;要加强高效养蜂机械、机具的研究和推广,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等的研究,大力拓宽蜂产品市场。

  3.6中国未来可能的几种养蜂模式

  未来中国有可能重点发展的几种养蜂模式:①以纯粹生产蜂产品的模式;②以蜂蜜高产种生产高质量成熟蜂蜜或巢蜜的模式;③以蜂王浆高产种生产纯鲜蜂王浆、蜂王幼虫的模式;④笼蜂(繁蜂)授粉模式,以繁殖租售授粉蜜蜂的模式;⑤依靠蜜蜂授粉获得收益;⑥工厂化(或半工厂化)养蜂模式,生产蜂王浆和蜂毒等;⑦养蜂经纪人模式;⑧综合收益的养蜂模式。

  3.7蜜蜂授粉大有可为

  近些年,设施农业占比增加、单一作物连片种植规模扩大、自然界授粉昆虫数量减少,作物人工授粉成本和效益同时提高,才能真正让种植业农户认识到蜜蜂授粉的经济价值。目前,蜜蜂授粉经济效益较为突出的主要是大棚生产的十字花科蔬菜、草本水果,以及大田生产的木本水果、油菜籽、向日葵、巴旦木和一些作物制种。蜜蜂授粉较人工授粉或授粉昆虫不足情况下自然授粉成本收益显著改善。

  3.8蜂产品标准亟需完善

  现行有效的4个国内标准在- -定程度上体现了蜂蜜的质量,但总体上对品质评价指标较少,造成了蜂蜜按相关标准检测出来结果均符合要求,却评价不出蜜的品质优劣。此外,蜂产品标准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各类型蜂蜜的具体分类,生产加工、分级方面标准较少,现存相关标准多为推荐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执行力有限,可以指导生产,但无法较好地用于生产监管与执法。亟需建立更高效、准确的补充方法,净化市场。

  3.9如何破解蜂农问题

  从养蜂先进的发达国家看,养蜂专业化是一个更加细分的概念,要求养蜂人员专心致志从事某一个专项工作。只有专业化,才能化繁为简,争取更大的收获、更大的利益。规模化是中国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规模化养蜂不是简单的养殖蜜蜂数量增加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管理、蜂种以及蜂病的控制,还涉及到经营和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一系列问题,规模化能够降低成本,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10高质量发展,重塑蜂产品价值

  改革开放初期,蜂产品都是最好的创汇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价格也不菲,贏得国内外客户的高度信赖,成为出口创汇的“软黄金”产品。如今,蜂产品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需要重视蜂产品的质量问题,重塑蜂产品价值。

  3.11饲养强群,优质高产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饲养强群,优质高产”,但是至今饲养强群一直成为一个没有实现的养蜂愿望。现如今,高质量发展,蜂业提质增效的概念再次被提出。饲养强群是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不二选择。

  3.12生产高品质成熟蜂蜜是最好的选择

  蜂蜜是天然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天然产品的最大特点是成分的“不一致性”,不同蜜源植物、地区、季节、生产方式所生产的蜂蜜、蜂花粉、蜂王浆等,其营养成分、气味、色泽等感官和理化指标必然有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会大幅度地影响该产品的作用。反而,那些依靠“理化和感官指标”认定的产品,往往可能带来巨大的质量风险。因此,通过标准化、可追溯和认证等途径开展蜂产品优质优价体系建设值得商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