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蜂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直辖市,也是我国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养殖及蜂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目前,蜂产业已成为重庆市最重要的特色效益产业之一。十多年来,随着重庆市蜂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逐渐健全,极大地提高了重庆市蜂农的养殖水平,显著提高了蜂产业的经济效益,蜂产品质量逐年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增强了消费者对本地蜂产品的信心,极大地推动了重庆市蜂产业的发展。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及重庆各级地方政府对蜂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重庆蜂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1 基础与现状

1.1 气候环境及主要蜜粉源植物

  重庆市地处我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年平均气温16~18℃,年平均降雨量1000~1450mm,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空气湿润,气候资源丰富。良好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造就了重庆市丰富的蜜粉植物资源。目前,重庆市拥有油菜、柑橘、洋槐、乌桕、荆条、桉树、龙眼、枇杷及山花等大宗蜜源植物,还有大量的五倍子、玄参、党参、茱萸等药用蜜源植物,为生产特色、优质的蜂产品提供了丰富资源。

1.2 主要优势蜂种及分布

  据统计,重庆全市饲养蜂群总量超过110万群,其中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26万群,中蜂约90万群。意蜂主要分布于渝西南地区,其中尤以荣昌区意蜂种群数量最大,10万余群,建有西方蜜蜂养殖基地1个。重庆意蜂主要通过转地或小转地放蜂的方式来进行生产,蜂产品产量大,但价格偏低。中蜂是重庆市最重要的本地蜜蜂品种,主要分布于重庆山区,特别在南川、武隆、彭水、酉阳、城口、云阳等地区分布最为广泛,也是当地蜂产业的主要饲养蜂种。从2010年以来,南川、城口、彭水及石柱4区县分别被中国养蜂学会授予“中华蜜蜂之乡”称号,酉阳县和綦江区中峰镇获得中国养蜂学会“优质成熟蜜基地示范试点”,“白马蜂蜜”等4个蜂产品获得了地理标识,极大推动了重庆市中蜂产业的发展。

1.3 科研机构及推广体系

  近十年来,重庆市蜂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已趋于健全。首先,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设立了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设置了禽蜂产业科,重庆市农委建立了重庆市蜂产业技术体系,部分区县还设立了专门的养蜂管理机构,自此,重庆市拥有了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和区县蜂业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蜂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为重庆蜂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第二,成立了重庆市蜂业学会,大部分区县成立了蜂业协会或养蜂专业合作社,并先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0余人,提高了重庆蜂产业的行业管理水平,充实了重庆蜂产业的技术力量,对推动重庆蜂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建立了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设立了荣昌、南川、武隆、垫江、万州等5个示范区县以及綦江、彭水2个推广区县,以点带面,逐步形成重庆蜂产业技术推广网络。

1.4 蜂产品生产情况

  2017年重庆市年产蜂蜜2万t,蜂王浆130t,蜂花粉312t,蜂胶19.5t,蜂蜜产量位列全国第七,蜜蜂产业综合产值达23.4亿元。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重庆蜂产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大力推广科学养蜂技术。截至目前,重庆市80%以上的中蜂采用现代活框饲养,极大地提高了单群的蜂蜜年产量,蜂蜜品质显著提高,蜂蜜价格达到200元/kg,在南川、武隆等地甚至高达300元/kg。目前,全市已有4个区县的中蜂蜂蜜获得地理标识认证,一个中蜂蜂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标识。

2 存在问题

2.1 规模化程度低,发展不均衡

  重庆市蜂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根据2018年调查显示,重庆中蜂主要养殖区县饲养100群以上的养蜂户仅占全部养蜂户的1.35%,绝大多数蜂农的养蜂数量仍维持在100群以下,重庆蜂产业规模化进程缓慢。

  与此同时,由于重庆市蜜粉源植物分布不均以及养蜂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重庆东部山区和渝西地区的养蜂业发展极不均衡,大部分区县仍缺乏科学、合理的蜂产业发展规划。东部山区蜜源植物丰富,但大部分蜂农文化素质较低,对科学的养蜂技术接受困难,蜜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制约了当地规模化蜂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东部山区的蜂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该地区养蜂户的技术水平及养殖规模仍远低于渝西地区。渝西地区养蜂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高,能够较快的接受先进的养蜂技术及养蜂模式,迅速扩大蜂群规模,蜜蜂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然而,渝西蜜源植物相对缺乏,因此,经济意识、商品生产意识较强的蜂农主要饲养意蜂,在全国各地追花夺蜜、销售产品。综上,重庆蜂产业发展不均衡,东、西地区都存在制约重庆市蜂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难题。

2.2 龙头企业少,产业拉动力不足

  截至2018年,重庆市已有80余家蜂产品加工企业,销售门市300余个,有SC认证的蜂产品企业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与2013年相比,重庆市蜂产品龙头企业未增加,重庆蜂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和效益与国内其他省市的蜂产品龙头企业相比仍然较低,对重庆蜂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南川、武隆等中蜂养殖大县,多数蜂农仍采用现场直销的方式出售各类初加工蜂产品。此外,重庆市很多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缺乏与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产品宣传力度弱,信息闭塞,销售渠道不畅,制约着重庆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蜂产品安全评价体系缺失

  近年来,随着蜂蜜价格的上涨,假冒伪劣蜂产品也涌入市场,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对本地蜂产品的信心,对重庆蜂产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当前重庆市还没有专业的蜂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及检测机构,仅依靠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市场监管,各蜂产品加工企业均按自己检测的结果对产品进行评价及宣传,缺少有力监管,缺乏完善的蜂产品安全评价体系。

2.4 蜂农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低

  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较低是我国养蜂从业人员的普遍情况,也是国家发展蜂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重庆也是如此。根据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2018年调查显示,重庆市养蜂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41~50岁年龄段,占调查总数的31.4%,其次为60岁以上及51~60岁年龄段,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5.7%及23.8%,30~40岁占12.3%,30岁以下青壮年仅占6.8%,重庆养蜂从业人员的老龄化情况已十分严重。

  与此同时,调查显示仅有5.36%的蜂农拥有本科及大专文凭,初中文化所占比例最高,为54.46%,其次为小学27.68%,高中/中专12.50%。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本地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外流,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

2.5 蜜粉源植物相对不足,中蜂生存受到威胁

  重庆蜂产业发展迅速,但蜜粉源植物的面积增长缓慢。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部分蜜粉源植物被破坏或被其他经济作物所代替。根据2018年调查显示,虽然重庆市商品蜜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非生产季节的辅助蜜源种植面积仍持续下降,影响了非生产季节蜂群的生存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非生产季节中蜂的生存与发展,蜜粉源植物不足现象正逐步显现。

2.6 蜂种退化,良种选育工作滞后

  调研显示,綦江、城口、武隆等重庆市多个区县的蜂业主管部门均发现本地中蜂蜂种退化问题,迫切需要生产性能高、抗逆性能强的优势蜂种。重庆地区主要生产蜂种多由各自蜂场选育,且大多数蜂农缺乏科学的良种繁育技术,这些选育品种往往是封闭繁育,没有经过良种选育、品种改良及综合评价,生产及抗逆性能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养蜂的效益。当前,重庆市还未建立本地中蜂的良种繁育体系,中蜂良种选育工作滞后。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中蜂的资源保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地方蜂种,也是重庆当地的优势蜂种,具有极强的区域特性及区域适应性,保护中蜂种质资源是我国蜂产业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建议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重庆市中蜂产业的科技投入,鼓励各区县加大对本地中蜂的保护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开展本地中蜂的种质资源调查及生物学特性、生产性能评价研究。建立中蜂种蜂场及保种场,科学、合理地开展重庆市中蜂良种选育。与此同时,还应加快建成多个本地中蜂保护区,限制引入外地蜂种,保护本地中蜂种质资源。

3.2 鼓励种植蜜粉源植物,开展蜜源植物调查

  蜜粉源植物是发展蜂产业的基本条件,鼓励种植蜜粉源植物,可为重庆市蜂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还应考虑当地的野生植物资源,减少滥砍滥伐行为,并适当增加优质蜜源植物及辅助蜜源植物的种植面积。科研院所应加强对重庆市蜜源植物的调查,摸清本地蜜粉源植物的分布范围及种类等情况。

3.3 提高重庆蜂产业的规模化程度,培育蜂产品龙头企业

  针对重庆市蜂产业规模化程度低、蜂产品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等问题,建议大力扶持养蜂大户及蜂产品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对购买现代化、智能化蜂机具的蜂农及合作社进行补贴,推广标准化蜂产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加强蜂产品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合,共建适合本地的“产、学、研”产品研发平台,重点解决蜂产品深加工过程中的关键难题,开发高附加值的蜂产品,增加蜂产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重庆蜂产业的整体效益及长期效益,增强重庆蜂产业持续发展的后劲。打造3~5个全国著名的蜂产品品牌,形成完整的蜂产品生产、加工、检测、销售产业链,助推重庆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并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3.4 集成及推广科学的养蜂技术,鼓励年轻人从事养蜂事业

  进一步推广科学的蜜蜂养殖技术,提高广大蜂农的养蜂水平。针对重庆市东、西地区不同的蜂种、地理条件、环境气候及蜜源植物,科研院所及各级推广站应当加强集成及推广科学的养蜂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为广大蜂农提供最具针对性、最切合实际的养蜂技术。此外,针对养蜂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人从事养蜂事业,对具有高学历的人才从事涉蜂事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及补贴,帮助重庆蜂产业向年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3.5 优化产业结构,推广蜜蜂授粉

  重庆蜂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然而,重庆市蜂产业仍以蜂产品生产为主,出售各类蜂产品是当地蜂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忽略了蜜蜂授粉的商业价值。因此,重庆蜂产业应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蜜蜂授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经济作物种植户普及授粉知识,示范推广授粉技术,让更多农户了解蜜蜂授粉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各级推广站及科研院所还应指导各区县蜂场、蜂农组织授粉蜂群,推荐有偿商业授粉,形成重庆蜂产业新的效益增长点,为重庆蜂产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3.6 加强行业监督,提高蜂产品质量

  各级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应从源头抓起,与科研院所及养蜂学会合作,指导并监督蜂农规范生产及安全用药;加强蜂产品流通生产环节的监管;建设优质蜂蜜生产基地和标准化蜂产品生产线,重点打造重庆闻名、全国知名的蜂产品品牌;对掺假造假、严重扰乱市场的蜂产品进行打击和惩处,保障养蜂从业人员、蜂产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正当利益;建立并完善重庆地区蜂产品评价及检测体系,为重庆蜂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