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禽养殖 路在何方
特禽养殖业是一项自然资源丰富、资源成本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大的产业,极具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但是,如果想实现特禽产业的持续发展,还需要克服一些体制上、政策上和措施上的不足之处。
1、改变养殖方式。
目前,我国特禽养殖场虽有千家之多,但多数规模不大,以个体户居多,且属于粗放型经营,效率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推广私有制家庭农场式、合作联营式或合资(内外)、独资式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因为这几种经营模式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性,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优势。
另外,政府职能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特别是兽医官员只应负责防疫、检疫、特禽与特禽产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安全和照章纳税等执法工作。要加大对养殖业的有序发展和兽医监控执法,强化对《动物防疫法》、《食品卫生法》的实施和执法力度。
2、建立特禽养殖行业组织,
行业组织应该由热心办事、具有威望的会员和专家组成,协会活动费用应从会费和项目咨询收费中支出。建立行业组织的目的是:为参加组织的会员服务。行业组织的任务是:制定技术标准(种质标准、饲养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参考免疫程序等),协助会员引种育种,组织行业技术信息交流等;另外,行业组织应该禁止谋取私利,树立信誉和权威。
3、科学养殖与管理
特禽养殖的效益取决于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当中所蕴涵的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针对目前大学生毕业生不愿意返回家乡就业的现状,可以提倡特禽养殖从业人员为了事业的持续发展,将优秀的从业人员或者子女送出去深造,学成后再返回来继续将事业发扬光大,就像国外农场主那样把企业办成国际知名企业。
4、强化卫生安全意识
发展特禽养殖业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大力宣传生物安全的意识,强调环境因素在动物和人的疾病防制和保障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级兽医卫生防疫部门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监督执法上,积极对养殖场自引种、饲养、屠宰加工到流通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检疫、防疫、卫生消毒、动物与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等指导与监控活动,从而保证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使生态环境不受污染破坏。
摘自:《特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