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脉搏 与时俱进
——特养交流会侧记
司立群
链接:日前,河北特种动物养殖网主办的、受各届关注的“第二届全国鸵鸟产业化战略研讨会”、“第三届野猪业交流研讨会”、“第三届蚯蚓业交流研讨会”在石家庄同期落下了帷幕,会议除邀请到了行业专家之外,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企业。本次会议给予了参会企业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同时,本次会议对行业的发展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针对会上的一些情况本刊特别整理此文,供大家参考。
野猪:产业之路修远
特种野猪养殖由来以久,特种野猪肉香味很浓,具有“野味”的特色,营养丰富,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含有17种氨基酸,亚油酸含量比家猪高2.5倍。特种野猪肉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具有野味、保健、经济的优势,其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
特种野猪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并不十分乐观。拿今年的市场来说:特种野猪销售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总的来说南方好于北方,中部地区好于东北地区,南方好于东北地区。对于养殖者来说,如何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何建立更好的产销模式?如何寻求更好的发展出路?是很多养殖场家共同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沈阳的张教授对品种优化、饲喂管理以及常发疾病的防治等问题进行的提问逐一进行了科学的解答。在此不做赘述,因为那不是养殖者、投资人更为关心的问题。就目前的特种野猪养殖业来说,从出现至今仍未摆脱“炒种”的窘境。据来自会议的消息:今年北方的野猪市场并不乐观,因为北方地区受消费观念限制,商品猪销售很少,深加工更是无从谈起,绝大部分养殖户靠炒种生存,导致野猪业畸形发展。既然市场开发不够,那么只能是越走道路越窄,效益是短暂的,不会长久维持下去,“炒种”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那么,出路在哪里?纵观整个行业,真正的良性发展的企业少之又少。而在这少数的企业中,都具有两种特质:一是有相当的规模;二是简单加工与商品化两条腿走路。而显然这不是个别养殖户能做到的。
所以,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除非解决销路问题否则特种野猪养殖不要轻易尝试。如果您决定试水野猪业,在进行项目投资以前一定要注意到以下六点:1、品种来源清楚、可靠。2、对项目的先进性进行考察。3、项目的可操作性强否。4、项目的可持续性。5、市场需求量和发展空间有多大。6、经济效益是否显著。
没有成熟的消费群体、相关产品开发的匮乏,野猪的产业化依然遥远。
蚯蚓:好养不好卖
蚯蚓养殖行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行业正处于其上扬时期的停滞阶段,虽前景乐观,但现状有些尴尬。“好养不好卖”是许多养殖户提到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全国不断新
增蚯蚓养殖企业,接踵而来的销路问题也就成为众多蚯蚓养殖户的一大困扰。
蚯蚓用途广泛,但就目前市场状况来看,对它的全方面开发利用还不是特别到位,大致只局限于药用与饲料等方面,其它还待于有心人士的创想与开发。在此次研讨会上,有代表认为,蚯蚓销售出路还应定位在饲料方面。南方众多的鳝鱼养殖需要大批量干鲜蚯蚓或蚯蚓粉。蚯蚓以其纯生物,高蛋白含量的优点,成为鳝鱼最理想的饵料品种之一。就全国市场形势来看,北方蚯蚓生产基地较多,供货量大,但较大的市场需求则集中在南方。因此,实现南北互通是解决北方蚯蚓市场销售的一个有利措施。然而事实上,南方鳝鱼生产季节与北方蚯蚓的高产季节并不吻合。因此,季节性与运输又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该代表还指出,蚓粪的利用有着广阔的空间,蚓粪可做饲料和肥料,饲料可饲喂鸡、鸭、猪等家畜家禽,蚓粪活性复合肥可培育环保果蔬及农作物。这些都是很好的设想,是值得大家共同思考和借鉴的生产方式。而高科技产品优势研发如活性物质提取,保健品、化妆品生产转化则更是需要科研人员的介入,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实现。
个体养殖是制约蚯蚓企业发展的又一因素。个体养殖产量小,供货少,较窄的供收管道就能助长它的发展。可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蚯蚓产量增长,市场的需求量却基本饱和,供求失衡,便会导致企业发展受挫,进退两难。因此,必须推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带动基层养殖户,寻找大批量供销管道,联合驱动,增加企业发展动力。如河北省万全县科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现拥有蚯蚓养殖基地100亩,农户养殖推广300亩,合作农户110多户。无论是蚯蚓养殖户,还是合作办厂的客户,公司承诺提供兜底的一揽子服务。按合同规定兑现收购承诺,让农户、养殖户没有风险和后顾之忧。风险转移给公司后,公司通过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使产品进一步增值,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种发展策略不仅带动了一方经济繁荣,而且给公司分担了生产负担,增加了经济收益。这项一惠万利的万全之策,与其它地区分散个体养殖的形式相比有绝对的优势,值得学习和借鉴。
鸵鸟:跟紧市场是关键
鸵鸟的用途广泛,其羽毛和蛋品可以做成供观赏的工艺品,鸵鸟肉做成的食品更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肉中精品”,另外,鸵鸟皮制品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本次鸵鸟业交流研讨会上,养殖户、生产厂家、专家学者等都谈到了鸵鸟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和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鸵鸟产业本身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从2003年开始,鸵鸟产业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对于养殖户来说,已经由早期的入不敷出转向赢利,养殖正在逐步的走向完善。但是,问题依然部分存在:一方面,许多养殖户自身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鸵鸟的产蛋量上不去;鸵鸟的孵化率低;幼鸟的成活率低。这几方面使得养殖户的养殖成本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在鸵鸟的皮质上,养殖户不能充分保证它的质量。这方面大大制约了养殖户本身的发展。而且从鸵鸟产业的发展来看,养殖户本身的利润空间太小,这样就大大地挫伤了他们养殖的积极性,要解决养殖户的这些问题,除了从养殖户本身入手,解决成品问题外,还需要一些经销商和产品加工企业,不要盲目压价,要给养殖户一个合理的价格,带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鸵鸟相关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够。当然,这一点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努力。
针对目前行业出现的问题,加工企业必须从产品的深加工入手,把自己的产品作出品牌,作出本身的特色。而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则应依赖于业内专家予以解决。
在产品加工方面,有的就很好的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比如把鸵鸟皮做成皮衣、服饰、皮鞋、箱包、皮夹、皮带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走产业化的路子,此路可鉴。
此外,鸵鸟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在产品的规格、质量、保管等方面作一个统一的要求还要对收购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质量。另外,作为个体养殖户要依托大的企业,与之合作,才能利于自身的发展,单打独斗很难生存。沈光墨老师还在会上提到了新的“黄金饲料”——桑树叶,目前已被中科院承认。桑树叶可以作为小鸟的饲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这样的话可以很好的降低成本,有利于养殖户增收。
总之,鸵鸟产业的效益是好了,但不一定是长久的好,只有按当时的市场规律来做才是最合理的。
《特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