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兔业的发展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兔养殖历史,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传统文化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兔元素。兔的利用价值也早已为人所知。如兔皮兔毛在衣帽上的使用,兔肉更不用说,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有兔肉“味甘性寒,补中益气,凉血解毒、清补脾肺、养胃利肠、解热止咳”功效的记述。

  和其他的禽畜不同,养兔对于平常百姓虽然并不陌生,但是为追求经济价值而养殖,时间却不算长。建国之后,我国多个省份才逐渐把兔养殖当作一个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增长与波动,兔产业的数量和产值目前在我国畜牧业中的比例在1%左右,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本文根据各地省志县志等资料,梳理中国20世纪初至改革开放前养兔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省份兔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兔产业的自身发展特征和判断发展趋势。

  一、各地兔产业发展情况

  在我国,四川、山东、河南是为兔业大省,其产量或者消费居全国前列。选取以上三省及其他几个省份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

  (一)四川兔业发展

  四川省《隆昌县志》记载:1775年“隆中人烟辐辏,野兔绝少,人家间有畜白兔。”四川一直是兔业大省。当前四川是兔业的消费大省,也是生产大省。建国以前,四川兔养殖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以后起伏不断,在1985年存栏达到1200万只以上,毛兔超过300万只。可以发现,从1930年代有确切统计数据以来,四川兔产业经历过两次长时间的停滞。1936年估计养兔数量为560万只,至1940年代末,经济衰退,兔养殖数量也有所下滑。建国后才逐渐恢复,1961年数量突破2000万只,但是收购活兔只有24万只。说明四川养兔主要用于自身消费,商品化率比较低。6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后,受“文革”影响,兔业数量总体再次下降,1979年才接近900万只。这一时期开始恢复经济,省内提出肉兔收购的分等计价和地区差价,同时设立保护价。直到1985年,肉兔存栏也才只有931万只。毛兔数量不算多,1985年以前,只有1982年毛兔存栏超过100万只。

  (二)山东兔业发展

  山东兔养殖在建国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因为商业外贸部门大量收购,所以肉兔和毛兔增长很快。纵向来看,山东兔业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产业体量巨大。山东在六十年中期(1964)存栏就达到1300万只以上,期间虽有起落,但在1979年便突破2000万只,1982年又达到3000万只。第二,兔产品以出口为主。中国兔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是山东兔业兴起的主要推动力。在1980年代农产品价格放开之前,兔肉出口达到一万吨以上,换汇在1983年达到1600万美元;而兔毛更是换汇大户,该省兔毛换汇占畜产品的1/4,在全国的兔毛出口中,占比约为30%。第三,肉兔毛兔交替领先。六十年代以前,山东兔业养殖以肉兔为主,毛兔只占到2%左右。改革开放后,毛兔行情看好,毛兔数量从1979年的30%上升至1981年的60%以上。后期又有所起落,1990年肉兔比例又高于毛兔。第四,养殖以散户居多,专业养殖户比例不高。到1990年,专业户养殖数量占到总量的5.9%。毛兔专业户多于肉兔,前者养殖数量占毛兔总量的9.8%,兔产业总量的4.4%;后者占肉兔总量的2.7%,兔产业总量的1.5%。

  (三)河南兔业发展

  河南养兔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并且在兔产品利用上,食用和工艺都有记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养兔重地。1959年全省存栏兔1334万只。但是80年代后下降较快。1981年存栏1000万只上下,到1987年只有536万只,几乎下降了一半。农户养兔有洞养、地面平养、笼养3种,一般以笼养为主。当地饲草资源也较为丰富。

  河南是我国较早引进安哥拉毛兔的地区。早在20年代,南阳就引进安哥拉毛兔进行推广。解放后60-80年代,不断有新品种引进繁殖。还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安阳灰兔。该品种繁殖能力和抗病力强,是优良的皮肉兼用兔。

  (四)其他省份兔业发展

  安徽:兔毛出口推动了安徽的兔业养殖。安徽兔养殖较为集中,北部的阜阳地区占到很高比例。1978年阜阳养兔数量达到86万只,约占全省的60%。1981年达到476万只,比重又进一步提高,占全省的66.5%。在各个部门的推动下,阜阳地区形成养兔的风潮。养兔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有些县人均养兔达到1只。政府对养兔非常扶持,各部门联动,支持养兔。地区银行提供带宽,外贸部门掉进种兔,供销系统供应兔笼原料,民政部门支持贫困户养殖,畜牧部门进行技术培训。

  浙江:浙江历来重视品种引进和养殖技术创新。1926年,安哥拉兔就传到省内。建国后即引进青紫兰、力克斯等品种。1960年代初引进日本大耳肉兔。浙江还培育出有地方品种新昌长毛兔。浙江兔业的研究实力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极大提升,养殖技术在多个环节有所突破。在人工授精、日粮配方、饲料的研制,以及在提高成活率、剪毛方案等方面都有上佳表现。

  广东:省内多个县有养兔传统,建国后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兔业取得了显著增长。广东兔产业呈现的特征如下:第一,省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资料显示:1980全省有30个县饲养长毛兔,建立高州等8个种兔基地县,有一定饲养规模的种兔场40多个,年产兔毛63.5吨。第二,政府的产业政策比较得力。从兔种、饲料、兔舍、防疫、资金、物资等方面支持养兔专业户和集体兔场。第三,兔产品加工对养殖起到带动作用。广东在多地兴办毛纺厂,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好,也促进了农户和兔场养殖的积极性。第四,兔产业起伏较大。在市场行情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广东毛兔从1975年的30万只,到1985年达到81万只,而1986年暴增至300万只。也正是在这一年,兔毛国际需求骤降,毛兔行业遭受严重打击。

  陕西:该省养兔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直到近代,家兔才被当做经济动物。陕西的兔业在历史上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肉兔多而毛兔少,在依靠兔产品出口创汇时期也是以兔肉出口为主。第二,商品兔养殖以农户养殖为主。20世纪70-80年代,省内也布点了种兔场,不过商品兔主要由农户饲养。养殖方式多位地窖放养,笼养很少见。根据史料,1985年全省养兔达到80万只,有专业户养殖数量略接近20%。

  黑龙江:在建国以前,该省曾有养殖规模的统计。资料显示,1942年全省规模约为1万只。解放战争时期兔业取得一定增长。1950年规模为5.7万只。品种也较为多样,包括在日伪时期就引进了日本大耳白兔,此后还引进青紫蓝兔、安哥拉兔。产品涵盖肉、皮、毛用。建国后,黑龙江从南方引入长毛兔,长毛兔饲养兴起。不过因为本省气候原因,效益不是很好。黑龙江被外贸部门指定为兔肉出口基地省。资料显示,从1958年至1985年,累计出口兔肉4000万吨。1961年饲养量为38.4万只,1981年数量达到88万只,养殖县扩大到50余个。1983年存栏达到114万只。黑龙江政府各个部门的推动下,该省兴办了大量兔场。以松花江地区为例,区内每个县都有兔场。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但是发展不均衡,加上国内农业环境和国际市场波动,后续发展乏力。


编辑:马超霞
审核:申  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