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 2023 年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良种普及率低,育种推广工作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家兔育种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完善,导致良种供给不足,与庞大的养殖需求相比,良种普及率还不高。目前,良种普及率在70%左右。主要原因:一方面,很多中小型兔场未能意识到种兔的重要性,依然采用土办法,自己换种,或就近购买生产性能不佳的种兔,而由于养殖户本身不具备科学的种兔选留能力,从而造成良种肉兔生产性能退化,逐渐落后于原来的生产性能;另一方面,优良种兔价格相对较高,这是制约良种普及的关键因素,不论是引进国外品种,或者国内自行培育品种,其成本都相对较高,很多中小型企业难以接受。
(二) 养殖成本高,挤压养殖户利润
家兔属于单胃草食家畜,饲草中的纤维是必须的营养来源,但2023年苜蓿、豆粕等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兔业养殖成本较快提高。对于粗饲料而言,种类繁多、零散,体积大、 比重轻,贮藏难度大,且营养价值评价相关数据不完善,大大限制了其使用。粗饲料的合理利用已成为我国家兔养殖成本控制的最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饲料成本占家兔养殖成本的70%左右,较高的饲料价格推动了养殖成本的上涨。另外,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养殖成本的上升。在农村地区,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少,并且多数不愿意从事畜牧养殖,导致雇工成本高,同时还难以雇佣到青壮年劳动力。养殖的高成本,一方面压低了养殖户的利润水平,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不足,也影响了养殖效率。
(三) 饲料替抗技术研发不足,疾病预防仍然加强
在饲料禁抗之前,多数兔场通过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预防兔病的发生。饲料禁抗后,由于短期内替抗技术缺乏,导致兔病时有发生,养殖户只能依靠抗生素等药品进行治疗。近年来,各地养殖户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特别是中药材等生物替抗产品,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病的发生,但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饲料禁抗很好地保证了兔肉的质量安全,但短期内导致兔场的发病率提高,需要养殖企业(户)、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找到有效的替抗产品或技术。
(四) 产品加工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长期以来,兔产品加工是制约兔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兔产品加工创新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是兔毛和兔皮的加工产品相对单一,新产品研发不够,对兔毛和兔皮的需求拉动不足,导致养殖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其次,兔肉产品加工创新力度不够,除生鲜分割兔肉外,目前精深加工的兔肉产品主要为酱卤、腌腊及休闲兔肉干等传统产品,尽管产品品牌众多,但各品牌下的产品类型相似度极高。特别是休闲、酱卤类传统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适应不同地区市场需求的预调理兔肉、兔肉预制菜肴等产品少。另外,预制加工和贮运保鲜技术缺乏,目前兔肉预制菜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菜肴工业化转换、特有风味保持、品质和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上尚待突破。梯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不充分,原料的精细化分割程度较低,难以形成高附加值的细分品类。
(五) 品牌建设滞后,产品营销能力不足
我国区域广大、需求分散,在消费者对兔产品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营销推广就成为挖掘消费潜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品牌建设也成为企业应该强化的工作。目前,我国的一些兔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崛起,但是其品牌建设、营销创新能力还不足。另外,虽然我国已有一些兔产品品牌,但多数品牌地域性较强,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等地区,缺乏全国知名品牌,亟需加强品牌建设,开拓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打开知名度。多数企业缺乏品牌规划,政府未能很好地运用好地理标志和区域公共品牌,导致消费者对兔产品优良特征不清楚,对兔产品品牌不了解,对兔产品的消费严重不足。
(六) 兔产业数字化发展缓慢,产业转型升级不足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步入快速数字化阶段,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是在兔产业数字化发展、兔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只有少数大型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比如,河南济源阳光兔业等,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或者还没有科学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多数中小型兔业企业,特别是养殖企业(养殖户),严重缺乏企业数据资源的积累,没有“数字化账本”,难以及时掌 握本企业的成本收益现状,更难以与其他先进企业进行科学比较,取长补短。另外,多数企业重流通的数字化(电商、直播带货等),忽视生产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是数字化的高级阶段,建设智慧兔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 2024 年兔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2023年国内兔产业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但2024年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国际局势严峻,极端气候频发,全社会总体需求不强劲,新冠肺炎疫情的 “疤痕效应”影响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疫情的冲击效应依然没有完全消除。针对兔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继续强化肉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选育技术的推广普及
目前,我国引进了优秀的国外专门化品种和品系,也培育了生产性能优异的肉兔品种(配套系), 具有了一定的供种能力。然而,无论是引入品种,还是本地品种和培育品种,其国内繁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种兔价格较高,这极大地抑制了养殖户对种兔的需求。为此,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我国各地家兔种质资源,继续强化家兔新品种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增加良种繁育场数量,提升供种能力,从而降低良种价格;另外,也要加强肉兔良种的宣传推广力度, 强化广大养殖户对良种的科学认识,推动选种选配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 积极采取节本增效措施,提高企业竞争力
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玉米和大豆等饲料原料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涨,未来随着各行业的恢复,饲料和人工等成本依然难以降低。为此,需要养殖场(户)科学养殖,严格控制不必要的支出。对于中小规模农户,积极开辟饲草资源,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控制饲料成本。对于大中型养殖企业适度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广大养殖企业(户)要密切关注市场和需求,强化产品营销推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 继续做好兔病预防工作,减少兔病发生
疾病是养殖业的首要敌人,做好疫病防控是养殖场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了II型兔瘟,鉴于II型兔瘟在一些国家对兔产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已研制出II型兔瘟疫苗,建议政府加快II型兔瘟疫苗的行政评审程序,尽快推进疫苗上市,从而预防兔瘟的发生。另外,由于饲料禁抗引起的家兔死亡也是生产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要加强饲料替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降低家兔发病率,从而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养 殖户收入。
(四) 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自动化智能化养殖
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兔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不断探索产业升级。对于规模化兔场,要积极探索通过温湿度、光照、通风智能化调整,保证环境适宜和生物安全;通过综合运用现代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管理, 减少劳动工人的用量和劳动强度,提高家兔养殖效率;对于中小规模养殖户,积极探索兔场购销等生产经营信息的数字化,逐步形成兔场生产经营“数据库”,通过智能化科学分析,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效率和效益。
(五) 着力推动兔产品加工创新,强化产业和产品宣传推广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养殖生产、轻视加工营销, 导致兔产品加工一直滞后,产品相对单一,难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近年来,加工企业强化了新产品开发力度,特别是在政府鼓励“预制菜”发展背景下,丰富多样的兔肉预制菜产品不断问世,但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力度还需加强。政府、教学科研机构和协会等社会服务组织应加强兔产业和兔文化宣传,兔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应强化产品和品牌宣传。对于兔毛和兔皮加工企业,近年来也设计和加工了一系列产品,但是销售渠道需要创新,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总体需求疲软的背景下,更需要不断加强产品的营销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力度,应充分发挥兔产品优良特性的优势,多渠道宣传推广,挖掘消费者潜力,激发消费,从而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六) 密切监测毛产品市场变化,合理引导家兔养殖
从2023年肉兔市场的走势来看,2024年肉兔产业将进入调整期,兔肉行情预计将趋于稳定或有所回落,这主要是由于过去2年来家兔养殖的高利润刺激了一些投资进入兔业,另外,其他畜禽产业低迷的大环境也将引起肉兔产业的回落。为此,需要通过宣传适度引导,避免更多的资本进入肉兔养殖;与此相反,对于毛兔养殖,则要关注兔毛产品销售扩张带来的兔毛价格上涨可能导致较多的养殖户进入毛兔养殖,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獭兔养殖,在2024年则预计维持2023年的特点,继续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