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鸵鸟养殖业的发展

 一、鸵鸟的特性与经济价值
  鸵鸟属鸟纲、鸵形目、鸵鸟科、鸵鸟属、鸵鸟种,有4个亚种。据考古记载,鸵鸟原生活在西至地中海、东到中国、北至蒙古的广阔地域,约在100万年前才开始南迁并定居于非洲。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附录规定,野生鸵鸟物种是指产于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马里、毛利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和苏丹的野生物种。生活在这些原产地的鸵鸟不准捕杀、流通和利用,属于国际公约保护物种,即使繁殖,也只能回放自然以扩大种群或用于科学研究或供观赏。
    目前世界各国饲养的驯养鸵鸟是指经长时期人工杂交繁育的生产种群,是一种驯养品种或品系,在系谱上和基因结构上与野生物种有差异,不应受国际公约保护,可以开发、利用。鸵鸟系食草动物,驯养鸵鸟只需在不同生长期补给一些精料、矿物质和维生素,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鸵鸟头小、颈长、体大、腿长粗、不会飞。成鸟体重100~150 kg,4~5岁龄,母鸟年产蛋80~100枚。鸵鸟的眼大而视觉灵敏,行走和奔跑快捷。孵化期约42d,1岁龄时可重达100kg,即可屠宰利用,可提供皮张1.3m,肉35kg和羽毛、骨、内脏等副产品。鸵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喜在干旱、少雨、日照长、光强、沙荒草地生活,也能耐受零下15 ℃的寒冷。据此 ,我国黄河以北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可以进行适度的规模化养殖与产业化开发,鸵鸟的经济价值很高。
  二、世界鸵鸟养殖现状
  南非养殖鸵鸟已有150多年历史,但在近20年养殖业才有所兴起与发展。目前鸵鸟养殖已成为世界性的特种养殖业,约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开发驯养鸵鸟,有的已成为国家的大产业。世界鸵鸟饲养量己达250万只以上,年屠宰达60万~70万只。其中南非存栏鸟约有150万只,建有专业屠宰场8家,年屠宰量约40万只,为世界提供一半以上的鸵鸟产品。如纳米比亚有存栏鸟6万~10万只,饲养万只以上的场有2-3家,年屠宰鸟2万~3万只;津巴布韦年屠宰约2万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存栏鸟约5万只,其中澳国年屠宰1.5万只;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国家饲养约5万只,年屠宰1.5万只以上;
    美洲国家中以美、加为主,存栏鸟约3万~5万只,其中美国年屠宰约1万只;亚洲国家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朝、日、中国台湾地区的存栏鸟约15万只以上,其中中国大陆为饲养大户约有10万只以上(内含种鸟3万只),年屠宰约1万只;日本有存栏鸟约1万只;马来西亚年屠宰约2000只;欧洲国家中以德、法、英为主,存栏鸟约有10万只,其中英国年屠宰约2000只。
  三、我国大陆地区鸵鸟养殖业发展思路
  大陆地区经10多年的养殖开发,目前已有鸵鸟养殖场300余家,存栏鸟10万余只,其中种鸟约3万只,屠宰鸟约1万只,出口肉约45t,皮4000余张。已建立几家专业屠宰场,虽然规模不大,但已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应在此基础上加强体制、法规和措施上的改革,使之健康发展。台湾地区的鸵鸟养殖始于90年代末,在农业行政规划下已建成200多家小型场,存栏鸟2万余只,并计划纳入农业进行全面开发。港澳台是大陆地区鸵鸟产品的内销市场,只要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符合标准,潜力将是很大的。
  1、特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与要求
  ①正本清源,实行法制与有序发展, 维持国际公约。严格执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附录规定。南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以色列、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已将驯养鸵鸟列入畜牧业发展之中进行规划实施,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
  ②鸵鸟与鸵鸟产品的成本、质量与安全性必须被消费者接受。诸如种质标准(野生、驯养、转基因)、健康无病、质量标准和市场价格等。鸵鸟产品(肉、皮、羽毛等)生产全过程要符合国际的或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与要求,而价格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国内鸵鸟产品的市场在国外。目前看来,在国际市场上大陆鸵鸟产品的竞争要素是质量、安全性与价格;在国内市场上,由于鸵鸟肉的价格尚不可能降到禽肉价位,所以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③鸵鸟养殖业生产全过程必须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成为传染源,才能生存发展。以往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策略给国家和民众造成了深刻教训,应坚决予以纠正。目前,一些一类动物传染病仍有发生流行,人畜(兽)混杂严重而病况复杂,人畜(兽)共患病(A 型流感病毒感染 、冠性病毒感染等)时有出现,这都与养殖业无序发展、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和生物安全失控密切相关。实践一再证明,鸵鸟产业也只有在有序、无害的环境下发展才有生命力。
  2、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养殖, 拓展国内外市场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疫病全球化的形势下, 规模化产业化是现代养殖业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 大陆的养殖业生产的动物与动物产品才有可能达到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全程监督执法与《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施,人和动物疫病的发生、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生物安全失控才会有效地得到遏制。多年来倡导的个体户、承包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等分散无序养殖模式的弊端,危害深重,生物安全失控、疫病频发、食物中毒不断、产品出口受阻等皆是实例。目前看来,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推行大型农场(国营、私资民营或内外合资)或合作联营等集中养殖生产模式是适当的,对鸵鸟产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3、进行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执法和技术服务
  多年来,我国兽医、卫生、税务等部门存在许多监督执法和技术服务上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鸵鸟养殖业的正常发展。因兽医监督执法部门,基础的仪器设备严重缺乏, 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不可能承担严格的监督检验检疫任务和有效的技术服务。因此,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健全法规,促使鸵鸟养殖业健康发展。
  4、健全行业组织,明确为会员服务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恢复的行业协会(旧称公会)为养殖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和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需进一步健全行业组织依靠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