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填:肉鸽种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肉鸽产业现状

  (一)肉鸽业的地位和作用

  在特禽养殖中,养鸽业是继“三鸟”之后的新兴养禽业。我国肉鸽养殖业开始规模化发展主要从 1980 年广东光明农场大宝鸽场诞生开始,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我国畜牧养殖业中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 目前已不容置疑地成为一枝独秀,在发展速度、企业规模、市场销售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产业,30 多年来, 肉鸽养殖业经历了从庭院饲养到集约化养殖,直至成为产加销产业的重大转变,目前养鸽业已经成为我 国畜牧业经济新型增长点,成为我国继鸡、鸭、鹅“三鸟”后的第四鸟。

  1. 肉鸽生产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肉类和蛋类食品

  肉鸽的生理和饲养特点决定了鸽肉营养价值及风味口感都优于肉鸡等传统家禽。乳鸽是由亲鸽自然 孵化和自然哺育长大的,乳鸽自出生到 28 日龄上市,一直都由亲鸽哺乳得食,因此称为乳鸽。而亲鸽则 是以玉米、小麦、大米、高粱等原粒料经处理后直接作为日粮,不经过深加工和不添加任何着色剂、防 腐剂和药物等。肉鸽的抗病能力强,防寒、耐热的抗应激能力好,因此在乳鸽的生产过程中,较少使用 药物和疫苗。肉鸽及其产品不含有害物质残留,是典型的绿色食品,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构认定的第一 个绿色食品就是肉鸽。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人们追求回归自然食物的时代,肉鸽是值 得放心消费的食品之一,比其他肉食品更具有市场优势。

  2. 肉鸽生产绿色环保,是优化养殖结构、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契机

  肉鸽养殖是一项在畜禽养殖中最不污染环境的养殖业,因为肉鸽养殖是采用全开放式的鸽舍,鸽子 排出的粪便较干燥、无臭,且鸽场每 3~5d 及时将鸽粪清理后给农作物、果树作有机肥料,养鸽场基本没 有废物、废水及废气产生,不会污染环境,这是一项比较环保的养殖业。因此,养鸽业是特别适合我国 广大农村发展的现代农业项目。肉鸽养殖业规模化、机械化,更有利于优化农村传统养殖结构,促进循 环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3. 肉鸽生产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自从21世纪肉鸽业逐步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以来,乳鸽市场需求旺盛,市场需求量每年以 10%~15%的速度增长,与每年种鸽存栏量的增长同步。近十年来,除了个别国营鸽场及个别管理防疫不当出现瘟疫的鸽场外,98%的鸽场几乎每年都有盈利,并且生产利润很可观,平均每对鸽年利润50~100 元,即一个饲养1000对产鸽的鸽场年利润为5万~10万元。而且肉鸽的扩群发展速度是规模养殖禽类中最慢的。肉鸽繁殖主要依靠种鸽产蛋和自孵,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种鸽存栏量扩 大1倍需要近2年时间。因此,肉鸽的社会生产总量与其他家禽相比较为稳定,行情起落对生产总 量变化相对较小。肉鸽养殖收益较高且相对稳定,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二)广东省肉鸽产业规模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鸽业分会数据监测统计,目前全国存栏种鸽4500万对,其中广东省存栏种鸽约2500万对,2020年全年上市乳鸽广东占了全国的55%,达到3.8亿只。珠三角是全国肉鸽主产区,多数大型的规模化肉鸽养殖企业主要集中在清远、河源、广州等地。预计5-8年后,广东肉鸽存栏量和上市量将达到全国的70-80%,不仅是全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占全世界肉鸽产量的一半以上,肉鸽产品有望出口到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

  近年来,广东温氏、海大、广大,以及新希望六和等大集团公司纷纷进入养鸽业,成为鸽业发展的新力军,在大型集团的带领下,广东2021年乳鸽上市量可能很快将达到5亿只,肉鸽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二、肉鸽种业现状

  (一)国外肉鸽种业发展情况

  国外肉鸽种业发展较早,美国、法国等国家不但养鸽业发达,历史悠久,饲养水平高,而且培育了 不少优良的肉鸽品种。

  早在 20 世纪,美国科学家利用仑替鸽、白马耳他鸽、白蒙腾鸽与贺姆鸽杂交,经过近50年的时 间育成了现在著名的白王鸽和银王鸽,而该种鸽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进到我国广东、上海、湖南 等地方进行饲养,现有存栏种鸽达60万对,而现在这些品种存栏量在美国已经很少。1932年,美国棕榈鸽场利用法国和比利时红色带有较多白羽毛的卡奴鸽与白色贺姆鸽、白色王鸽和白色仑替鸽等杂交育成了白色卡奴鸽,这个品种也被引进到国内饲养。法国 “克里莫育种公司”自从1998 年来开展肉鸽新品种的培育,育出了几个新的品种和品系。据调查和资料介绍,目前世界各地共有肉鸽品种40多个,但美国的白王鸽、灰王鸽和法国的卡奴鸽等国际名种在原产国及世界各地饲 养数量不多,且都已杂化。

  (二) 国内肉鸽种业发展情况

  我国肉鸽规模养殖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广东省分别于1976年和1980 年引进国外肉鸽品种,自此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迅速展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肉鸽养殖产业。我国肉鸽种业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83~1988 年,为我国肉鸽种业发展最为蓬勃的时期。当时广东省的珠海广海公司、 深圳农科中心、光明大宝鸽场、深圳特禽、广东省家禽所、恩平大槐等单位先后从美国、法国、澳大 利亚、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引进一些良种肉鸽,其中不少为原种鸽,如白王鸽、银王鸽、红卡奴鸽、蒙腾鸽等优良鸽种,对广东肉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当时养鸽业发展迅猛,许多鸽场一哄而 上,造成了种源的严重不足,价格不断上涨。1986 年,1 对良种鸽可卖到 1000 元以上,杂交种鸽也可卖到上百元。

  1988~1990 年,我国肉鸽种业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经历了前5年的快速发展,1988 年我国的养鸽业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养殖数量趋于稳定,市场以销售种鸽为主的状况迅速转变为以销售乳 鸽为主。

  到了 1990 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我国肉鸽种业又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养殖户不再盲目地留种和购种,而是选择品种纯、毛色好、产量高的良种鸽做种。从 1995 年以后,我国 肉鸽种业已经向规模化、产业化的种鸽培育阶段转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有肉鸽品种资源较为丰富,总计不少于20 种,分布于不同地区,某些 品种具有十分优秀的生产性能特点。例如,石歧鸽是我国著名的肉鸽品种,是一种肉质鲜嫩多汁,生产性能高,肉质鲜美且带有丁香味,耐粗易养的肉鸽品种,石岐鸽以其优质、高产而声名远播, 是我国较为大型的肉鸽品种之一;以石岐鸽为亲鸽生产的石岐乳鸽优质、美味早已在港澳地区闻名。此外,还有培育的良田王鸽、泰深鸽等。由于多年来国内饲养的肉鸽品种主要是从国外引进,至今我国自己培育的、生产性能优良的肉鸽新品种还不多。

  (三)肉鸽种业的需求

  随着我国肉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肉鸽良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我国肉鸽种业发展迫在眉睫。以广东省为例,经历新冠疫情后,目前广东存栏种鸽约为2500万对左右,以种鸽有效利用年限5年计,每年需淘汰种鸽500万对,除自身留种 70%(为350万对)外,其余150 万对是靠引进新品种或新品系。其次,广东省每年养鸽增长速度为15%,因此,每年鸽场自身推广及新办鸽场需种鸽 200 多万对,除 65%属自身留种外,其余70万对需引进新品种或扩大或办新场。

  此外,广东省在国内是养鸽大省,肉鸽饲养量占全国总量的超过 50%,优良品种及饲养管理技术占有较大优势,这样,其他省发展养鸽必然部分来广东省引进优良种鸽,国内每年新办场引种需600万对,其中约30% 即180万对需要来广东省引进。综上分析,单广东省自身需求及外省引进种鸽年需 400多万对,而全国肉鸽养殖业发展每年需要约 600 万对种鸽。因此,我国肉鸽种业发展需求缺口巨大,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肉鸽种业技术现状

  (一)肉鸽育种技术

  在肉鸽育种方法基础研究方面,杂交育种仍将是肉鸽新品系培育的主导方法和基本方法。广东省肉鸽主要育成品种多数采用级进杂交法经多年选育而成,推动了中国肉鸽业的快速发展。

  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是广东省内最早从事肉鸽品种方面研究的科研院所之一,有较高的技术和研 究基础,在该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于1998年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肉鸽品种培育 的技术依托单位。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利用美国王鸽和石岐鸽杂交育出的银王鸽 系列品种,以及与良田鸽业合作培育的良田王鸽,均对我省乃至全国的肉鸽养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的肉鸽养殖基地目前是国家级和省级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开发研究。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广东较大型的养鸽企业广州市光华鸽业有限公司、广州市良田鸽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天翔达鸽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光明集团大宝鸽场、江门市翔胜鸽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肉鸽的育种工作,主要采用肉鸽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了肉鸽品种的世代 选育和配套杂交选育工作。先后选育了潮莲王鸽、良田王鸽、“天翔1 号”、深王鸽、泰深鸽和光明鸽等新品系和配套系,在肉鸽育种中获得了重大的成果,在品种性能特别是遗传稳定性,生产性能与性状上取 得了较多的创新。其中,“天翔1号”肉鸽配套系在2019年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被认定的肉鸽品种。

  (四)企业科技创新

  随着人们对肉鸽生产价值的认识逐步提高,商业化养鸽生产兴起,肉鸽育种目标由注重体型外貌转 向经济性状,即产蛋性能和产肉性能。这一变化促使鸽育种从经验育种转入以遗传学为基础的现代育种 阶段。同时,育种目标的专门化也使养鸽生产分化为专业化的蛋鸽生产和肉鸽生产。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 鸽育种取得了许多成就,培育出许多生产性能卓越的商业品种,为现代肉鸽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州有很多具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的科技型肉鸽育种企业,并且培育出了很多特别好的新品种。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之本,很多肉鸽种业公司借助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通过国内外先进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整合,不断积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稳步发展,是我国其他肉鸽种业企业发展的典范。

  四、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肉鸽种业主要问题

  目前肉鸽的饲养已遍及国内大多数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但是我国肉鸽种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我国肉鸽种业发展长期依靠引进国外品种,由于引种规模有限,采用近交(兄妹、父女、母子 或表兄妹等)交配繁殖,导致后代生产、生活和繁殖能力下降;中国农村家庭养鸽的饲养环境粗放,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原有优秀性状和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生产能力下降,品质变差。

  某些种鸽遗传性不稳定,繁殖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以致大部分种鸽都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个体变小,大小不匀,毛色杂化,繁育性能明显下降,抗病力降低。因而,种鸽品种退化、繁殖性能低下是制 约中国肉鸽发展的最大瓶颈。

  另外,肉鸽育种起步晚,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科研投入较少,技术人才缺乏等因素,都是我国肉鸽 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扶持,将肉鸽产业纳入畜禽产业体系

  由于肉鸽产业目前体量比传统畜禽产业小,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高,很多肉鸽生产企业没有享受到国家和地方的农业政策支持。因此,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将肉鸽也列入产业体系中,开展全方位的研发,并在养殖业发展政策,科技项目指南和科研经费,特别是在鸽业标准化和种业研究方面列入预算,加大投入。

  另外,完善育种产业补贴和减税政策,有利于加快育种企业技术进步,促进民间资金投资,充分利用我国原有的和引进的遗传资源,开发能适应我国市场需要的产品,提高我国家禽育种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建立、完善肉鸽品种三级繁育体系

  根据肉鸽种业的特点开展各地祖代场、父母代场良种的育种和生产繁殖的技术指导。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肉鸽养殖与育种生产服务、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养殖能手、育种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 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3、增加科技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肉鸽育种是一项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但也存在较大风险的产业。单靠企业商业化运作很难保证育种工作的专业性和持续性。政府应该增加科技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促 进肉鸽种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并推动肉鸽育种科学研究面向产业创新需求,形成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共同进步的局面。

  4、引导鼓励育种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我国的肉鸽育种基本处于分散的局面,育种企业众多,但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育种公司并不多。从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保证我国食品供应安全、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考虑,我国必须发展相对独立的肉鸽育种业。国家应重点扶持少量有优势、有发展潜力的育种公司,通过转换机制使企业轻装上阵,通过强强联合壮大育种公司的实力。

  同时,推进肉鸽种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肉鸽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效 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 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5、建立我国地方品种国家级保种场,完善品种资源保护和育种工作

  育种的基础工作——品种资源保护和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政府不仅应该加大对肉鸽品种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品种调查与鉴定对濒危品种实施政府政策倾斜性保护研究,规范和保护品种资源。加强对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国外引入肉鸽品种的培育工作,建立国家级肉鸽资源保种场和基因库,开展引入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在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关注下,在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肉鸽养殖业定发扬光大,成为全国著名,、世界闻名的特色产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种养殖信息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