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市板房沟乡一农民夫妇养野猪奔“钱”程
乌鲁木齐在线讯(记者朱小娟)野猪生性凶狠,对人的攻击性很强,人们往往避而远之,可在板房沟乡,却有一对夫妇专职养起了野猪。从尝试饲养到开拓野猪肉市场,三年中,这对夫妇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被野猪扑倒在地险遭撕咬的危险,更有不菲的创业收入给自家带来的快乐。
近日,记者来到了板房沟乡,探访了这对夫妇和他们的创业经历。
《致富经》下的冲动
这对夫妇是板房沟乡的薛卫东夫妇,其中男主人是54岁的薛卫东。
在一片温室大棚区域内,薛卫东老两口的全封闭猪舍就坐落其中。
猪舍大门一打开,门口的一个长1.5米、宽80厘米、高1米的铁栏箱子内,圈着一头野猪,一看到有人进来,迅速变得狂躁起来,不停地原地踱着步子,用它那笨拙的身体使劲撞击铁栏且发出阵阵嘶吼声。
与它5米之隔的长方形猪舍内,40多头野猪也不安分起来,猪舍内叫声此起彼伏。
这仅仅是猪舍一角。薛卫东告诉记者,他们的猪舍占地1200平方米,有40间猪舍,最多的时候共养殖野猪200余头。
说起养野猪,还得从老两口的女婿任虹霏说起。
2007年年底,任虹霏在家看电视,无意间看到中央7套《致富经》栏目正在介绍一个农民因为养殖野猪一年收入五六十万的消息,看完后,任虹霏一想,岳父岳母也是农民,一年下来靠温室养菜也赚不了多少钱,既然有现成的地,为啥不让他们转行养野猪?
想法一经萌发,任虹霏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两口,老两口虽说是农民,可毕竟没养过猪,尤其是野猪。而且这个活又脏又累,说不定还得遭遇危险,老两口听罢忙忙摆手,可想到别人养猪一年能赚五六十万,不禁有些心动,在任虹霏的劝说下,老两口也觉得同样都没经验,同样都是农民,为啥别人行自己不行呢,就这样,养殖野猪的想法足足让老两口纠结了一个礼拜,二老最终决定,趁着身体还好,不如试试,说不准还能拼出一番天地呢。
就这样,老两口在女婿的帮助与支持下,开始着手准备养殖野猪。
智逮纯种野公猪
野猪是非重点保护动物,养殖它必须要到林业部门办理《驯养繁育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等相关手续。当打听完相关程序后,薛卫东一家子老少分头行动忙活起来。
任虹霏拿着《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前景计划》、场地证明等资料帮忙跑起了前期手续,薛卫东老两口开始着手购进野猪。可是如何才能进上优良品种的野猪呢?考虑到山上本身就有纯种野猪,老两口就想,不如直接到山上去逮一头野猪回来,毕竟它们长期深居于山中,野性还未被驯化是很纯正的野猪。可林业部门会同意他们擅自去山上逮野猪吗?后来他们又向林业部门咨询,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他们又取得了《狩猎证》,这才被批准可进入山区逮野猪。
对于逮野猪的情形,薛卫东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野猪攻击性特强,如果没有点计谋根本不可能把它逮上。那会儿我带着饮料、肉天天往山上跑,放在它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引诱它们,没想到还挺灵,有头野猪每天都会去那觅食,接连一个礼拜天天如此,后来我租了个铁笼子,又炒了只小公鸡放在笼子里,它一钻进去,铁笼就自动上了锁把它给逮住了,那家伙有100多公斤重,我们七八个人才把它给扛回来。”
“猪舍里那个单独被圈养的就是我们从山里逮回来的。”有了纯种野公猪,老两口又分别从五家渠购进了19头母家猪用来繁育,当时还没有像样的猪舍,野猪被圈在自家院里。就这样,老两口的养猪场算是小有规模了。
随后,他们又投资了60余万元建起了现在的这个大猪舍,容纳越来越多的猪崽崽。
饲养中险遭撕咬
然而创业并未一帆风顺,毫无养殖、投资经验的老两口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了2008年年初,才开始陆续繁育新猪。
“那会难啊,这些猪别看个头不大,但饭量不小,伙食还得好。” 薛卫东告诉记者,杂交过的野猪比家猪肉更精、所富含的蛋白质更高、营养成分也要更好,因此在喂养上就很讲究。此外,家猪生长周期一般只要4个月,而繁育出的野猪需要一年,那会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当时确实入不敷出。
“多亏了女婿不断资助,最难的时候,我们连买饲料的钱都没有了……”提起那段经历,薛卫东老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
除了资金上严重短缺外,在喂养野猪时还不得不时常提防被野猪攻击。虽然是被驯养过的野猪,可多少沿袭了纯种野猪的血性,一次,一只铁栏内的小野猪在薛卫东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他扑倒在地,30多公斤的小猪崽骑在他身上张大了嘴要咬他。“还好周围有人上来帮忙,要不后果不敢想象。”提起那段经历,薛卫东仍心有余悸。
除此之外,最大的困难莫过于看到辛辛苦苦养的猪崽一头头死去。“去年冬天,猪舍里总共有100多头猪,一周时间就有20多头猪感染了肺病陆续死亡,那会心疼的不行,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最后在乡上、村上兽医的帮助下,总算渡过了这个难关。
一头野猪可卖五千元
2009年年初,薛卫东繁育的野猪终于可以出栏了,为了能让野猪肉进入高端市场,薛卫东一家决定从酒店入手。
“我们到酒店找厨师长找经理,希望他们能进我们的野猪,开拓野猪菜市场,可人家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们接连跑了两个月去了多家酒店,人家都说考虑考虑,再就没有任何音讯,后来我们索性把宰好的猪肉送到酒店,让人家免费先试试,可能是我们的真诚感动了人家,就这样,有两家酒店决定订我们的猪肉,到现在,我们一直在给他们供货。”
薛卫东说,当初,一个月的销量只有4头猪,到后来,这两家酒店每月要货差不多有16头。
此外,为了能让它走进百姓家庭,他们又决定以专卖店的形式继续拓宽销路。去年夏天,他们在文艺路和铁路局都有了自己的专卖店。
看着养殖场似乎一切都上了轨道,可是,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让薛卫东始料不及的是今年受“瘦肉精”事件带来的影响。
薛卫东告诉记者,虽然自家养的猪吃的环保、绿色、放心,可还是挡不住“瘦肉精”的冲击。“以前每个月都有十几头猪的销售,可现在销路一直不好,光酒店差不多有三个月没给供货了……”
薛卫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繁育过的野猪最好的时候每公斤市场售价60多元,一头猪差不多值四五千,当时养殖场有200多头猪,只要卖两头猪,一个月的饲料费就能收回,一个月就算卖上10头猪,剩下的就是净赚的,那会干活可得劲了,可现在,被瘦肉精一搅和,别说60多元一公斤了,就是30多,卖的也很艰难。
“猪舍里现在就剩七八十头猪了,每个月饲料钱开支就得七八千,现在也不敢让繁育的太多了,再坚持坚持,或许到了下半年市场就会好起来。”薛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