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邱县:蚯蚓养殖 “沃土生金”
工人在垄上铺设水管,确保蚯蚓养殖有足够的水源供应。焦韩冰摄
近日,走进河北省邱县香城固镇西临河村,村外30多亩杨树林下的景象格外引人注目:一垄垄黑褐色的“田垄”整齐排列,湿润的泥土中,一条条肉红色的蚯蚓正有力地蠕动。这片看似普通的林地,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的“聚宝盆”——依托蚯蚓养殖,西临河村蹚出了一条“不占耕地、生态循环、持续增收”的林下经济新路子。
“你看这黑褐色的土,其实是铺在垄上的牛粪,这可是蚯蚓的‘营养餐’。”养殖户郝海岭用耙子翻开一块养殖床,只见数十条蚯蚓在湿润的土壤中穿梭。据他介绍,蚯蚓养殖技术门槛低,日常管理简单,“每天就是浇浇水、看看湿度,不用费太大劲。更划算的是,一次投苗就能终身收益,只要环境合适、‘口粮’充足,它们就会不断繁殖,子子孙孙生生不息。”
据了解,西临河村的蚯蚓养殖面积达30余亩,养殖床总长度超过5000米。基地采用“林蚓共生”模式,利用杨树遮挡阳光形成的阴凉环境,为蚯蚓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蚯蚓喜阴怕晒,杨树林就是天然的“遮阳棚”,既不耽误树木生长,又能让闲置林地产生经济效益,一举两得。这种立体种养模式,让林地资源实现了“一地双收”。
从投入到产出,蚯蚓养殖的“经济账”格外亮眼。基地每米养殖床投放3—4斤蚯蚓苗,凭借其强大的繁殖能力,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轮采收。蚯蚓是雌雄同体,繁殖能力强,夏季气温适宜,每米养殖床每次能收获2—3斤蚯蚓,每年从春季到11月,能采收7至8茬,全年收益可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产业还构建起“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链。养殖所用的牛粪来自周边养殖场,过去常因处理不当造成污染,如今成了蚯蚓的优质饲料;而蚯蚓排泄的粪便则是天然有机肥,可反哺周边农田,提升土壤肥力。
近年来,邱县香城固镇因地制宜,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鼓励引导群众引进高效、特色经济类品种进行养殖,让效益高的特色养殖成为拓宽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本文有删节)
编辑: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