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深耕肉驴产业链 筑就乡村共富路
深秋的山东青岛莱西,田野覆上淡淡霜华,凉意漫过阡陌,而河头店镇南岚新村的天宝畜牧养殖家庭农场内,却满是热腾腾的生机。宽敞明亮的标准化圈舍里,一头头肉驴毛色乌亮、体态矫健,或低头啃食青贮饲料,或甩尾悠然踱步。“这耳标里藏着驴的品种、出生日期和防疫记录,扫码就能在全程质量追溯系统里调出‘健康档案’。”农场负责人姜绍荣指着屏幕上的养殖数据,语气里满是对这份“驴事业”的笃定。如今,在政策的持续加持下,农场的肉驴已增至近400头。姜绍荣深耕肉驴全产业链,硬是把满是门道的“驴学问”,写成了带动发展的“致富经”。

政策加持
让养驴户放开手脚干
“要说这毛驴,那可浑身是宝!”一谈起与驴相关的“学问”,姜绍荣的话匣子就收不住。记者采访时,他正戴着橡胶手套,和工人们逐一扫描驴耳标上的二维码,仔细核实每头毛驴的“专属身份证”。他掰着手指头对记者细数:“驴肉细嫩鲜香,驴皮是熬制传统中药材阿胶的核心原料;驴奶富含免疫球蛋白和活性肽,对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帮助,我们农场的鲜驴奶刚产出就被预订一空。”
可话锋一转,他也道出了肉驴养殖的“痛点”:“这行当看着好,门槛却不低。肉驴的妊娠期足足有12个月,比牛、羊都长得多,而且大多是单胎,一年顶多能繁育一头幼驴。养殖周期长、繁殖速度慢,前期要投钱建圈舍、买种驴、备饲料,资金回笼却特别慢,很多农户看着心动,却怕担风险不敢干。”回忆起创业初期,姜绍荣陷入沉思。
早在2022年,姜绍荣就有了养驴的想法,可看着自家闲置的老院子,再算算前期投入,始终没敢下决心。就在他犹豫要不要“放手一搏”时,河头店镇的好政策主动找上了门。“镇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听说我想养驴,专门带着养殖手册来家里,从场地选址到政策补贴,一条条给我讲清楚。”姜绍荣感慨道,“多亏了镇上主动上门对接,从场地到资金,从技术到销路,都给我想在前头,我才敢放开手脚干!”
今年以来,河头店镇锚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标,把“培育特色共富产业”作为突破口,围绕“丰富农副产品品类、提升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三大方向,持续探索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最终构建起“生产端提质增效+销售端拓路增收”的一体化产业体系,既让村集体腰包鼓起来,也让农户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姜绍荣的肉驴育种养殖产业,正是镇里重点培育的特色项目之一。
为了让项目“落地即稳”,镇政府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周边养殖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加工企业开展调研。最终,工作组结合南岚新村有20亩闲置老旧厂房的实际,确定了“盘活闲置资源+引进专业主体”的思路,引入天宝畜牧养殖家庭农场,重点发展肉驴育种和规模化养殖。
“项目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后续发展的‘护航伞’必须撑牢,不能让企业‘孤军奋战’。”莱西市河头店镇党委书记徐显磊说。为了帮肉驴产业“扶上马、送一程”,镇里从产业培育、技术服务、圈舍建设等多个维度出台扶持举措。在政策的持续加持下,天宝畜牧养殖家庭农场的存养驴量已增长到近400头。
科技赋能
毛驴吃得好住得好长得快
“这是改良后的德州公驴,体型大、产肉率高;那几头是乌头驴,抗病性强,特别适合咱们莱西冬季低温、夏季多雨的气候。”在农场的育种区,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刘文华正拿着测重仪给驴称重,“你看这头驴,体重已经达到280公斤,日增重能稳定在1.2公斤,再养4个月就能出栏了。”
刘文华与天宝畜牧养殖家庭农场的合作,正是河头店镇政府“科技赋能产业”的重要成果。考虑到肉驴育种对技术要求高,普通农户很难掌握,镇里主动联系青岛农业大学、东阿阿胶集团等科研和龙头企业,为农场搭建起“产学研用”合作平台。
针对莱西地区的气候特点,刘文华带领团队首先优化了驴舍设计:在屋顶加装保温层,地面铺设防滑橡胶垫,两侧安装可调节的通风窗,夏季降低舍内温度。“以前农户的土圈舍,冬天冷、夏天热,驴容易生病,现在建起标准化圈舍,驴的舒适度高了,长得自然就快。”刘文华说。
在饲料配比上,团队研发了“精料+青贮饲料+牧草”的科学日粮,提升驴的适口性。“以前农户养驴都是‘有啥喂啥’,夏天喂青草、冬天喂干草,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的问题,驴的免疫力差、长得慢。”刘文华介绍,现在按科学配方喂,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为了让农户也能掌握科学养殖技术,镇里还联合农场开展“养驴技术培训班”,每季度举办一次,邀请刘文华等专家现场授课,从驴苗挑选、日常管理到疫病防治,手把手教农户操作。“上次培训班,我学会了怎么给驴测体温、怎么辨别常见病,现在家里的驴有小毛病,我自己就能处理,不用再跑老远找兽医了。”南岚新村养殖户王建国说。
全链发展
让“好驴”变成“好钱”
“以前卖驴,只能等着贩子上门收,价格被压得低;现在我们自己加工,利润翻了一倍还多。”姜绍荣拿着刚包装好的酱卤驴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背后,是河头店镇推动肉驴产业链延伸的努力。
如何让“好驴”变成“好钱”,让产业链“连得紧、延得长”,是镇里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此,河头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结合农场实际,给姜绍荣量身定制了“三步走”产业链延伸方案。第一步,开发驴肉、驴奶、驴皮等深加工产品;第二步,通过与食品企业、医药公司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第三步,打造“优质种驴繁育+科学规模养殖+有机循环种植+特色餐饮体验+多元渠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形成“从驴苗到餐桌”的全流程体验。
如今,河头店镇正以肉驴产业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养殖业为“牵引绳”,带动周边500亩饲草料种植项目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增长极”,推动产业价值链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攀升;最终构建起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品牌营销、餐饮消费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
天宝畜牧养殖家庭农场作为镇里的龙头企业,也在加速扩规提质。二期项目已进入规划阶段,计划新增用地30亩,同步发展肉驴繁育和养殖产业:可容纳300头母驴集中繁育,年出栏量可达1000头;还将配套建设畜牧交易市场、驴产品分割包装车间和阿胶初加工生产线,形成“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
联农带农
让“驴学问”变成“致富经”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岚村人,以前在外打工,总想着能回老家干一番事业,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姜绍荣不仅把自己的“驴事业”做红火,还主动扛起“联农带农”的责任,成为南岚新村的“联动带农先进户”,他家里的墙上,还挂着镇里颁发的“共富带头人”奖牌。
为了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红利,河头店镇探索出“政府支持引导+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参与受益”的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零风险、稳增收”。具体来说,由天宝畜牧养殖家庭农场提供健康的3月龄幼驴,散户可根据自身条件,按优惠价购买。
农场还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派技术员上门教农户如何配料、防疫、管理;农户遇到问题,可随时通过“技术咨询群”求助。待驴只成熟后,由农场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确保农户“养得好、卖得出、有钱赚”。
南岚新村村民王建国就是首批签约的农户之一。“以前我种玉米,一年到头扣除种子、化肥、农药钱,也就赚1万多元,还得看天吃饭。”王建国说,“今年3月,我从姜绍荣的农场拿了10头幼驴,把家里闲置的老院子改成了简易驴舍,他还派技术员教我怎么喂、怎么防疫,现在驴都长到300多公斤了,再过两个月就能出栏,按保底价算,能赚3万多元!”
目前,像王建国这样的意向农户已有15户,其中8户已开始养殖,预计每户年增收5—8万元。除了“幼驴投放”,农场还通过饲草料收购、土地流转、企业用工、养殖投放等多元化的“联农带农”方式,大力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创收,拉动周边乡村经济水平。
“对我来说,单靠自己把养殖规模做大不算真本事,也不是我搞‘驴事业’的初衷。未来,我打算联合村里的养殖户,成立肉驴养殖专业合作社,给乡亲们统一提供种驴、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对接销路,让大家抱团发展,一起把‘驴学问’变成‘致富经’,让更多人靠养驴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我心里真正的‘驴学问’。” 姜绍荣笑着说。
从一头驴的“学问”,到一个产业的崛起,再到一群人的共富,河头店镇用精准的政策扶持、科学的产业规划、紧密的利益联结,让“小毛驴”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也让“好政策带出好产业,好产业带动好生活”的故事,在莱西大地上生动上演。(本文有删节)
编辑:岳含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