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禽养殖市场混乱亟待规范(图文)

特禽是特种经济禽类的简称,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效益,还有特殊的用途的禽类。除了一部分已驯化的家禽外,还包括了驯养的和野生的某些禽类。特禽业是方兴未艾的新兴养殖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蓬勃发展。尽管特禽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挑战中,仍不失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捷径之一,也是待岗职工创业的良好项目。
发展我国特禽业,首先要控制市场风险。
(1)特禽业的市场相对较小,但其开发意义大、开发价值高,市场开拓潜力也大。一般说来,特禽产品较之家禽产品价位较高,有时高得使消费者难以接受。加之消费对象专一,产品需求弹性也较小,其产品不少尚达不到卫生标准,其中有的是被污染或有药物残留,或包装欠规范,或口味不对(乏野味),当然也有消费者认识不足、广告水分大等问题,都有可能使部分消费者却步。
(2)特禽业市场混乱,竞争不公平,鱼目混珠,市场竞争白热化,品种名称乱点鸳鸯谱,借以蒙坑养殖户。某些单位、养殖户,包括某些传媒有意夸大特禽养殖的开发价值,蓄意利用和煽动广大群众急切致富的心理,大肆炒作。那些倒种炒种、假种假回收,招致了盲目上马,无序竞争现象。这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令、法规有关,无法可依,有法难依;有关主管部门管理力度欠强。我们强调,高效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特禽养殖业的市场特殊性同样决定了它的市场风险性,即风险性大,市场容量还较小,市场需求随时会发生变化。
其次要加强特禽养殖的技术规范。技术体系归纳起来,包括良种繁育体系、饲料加工体系、饲养工艺体系,疾病防治体系、禽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体系和服务体系。特禽养殖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
(1)养殖技术产业化程度低。大多数特种养殖项目由于研究滞后、开发力度小、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故技术风险较大。
(2)特禽养殖设施急需配套。我国特禽业多为家庭作坊式经营,圈养或放牧饲养,设备设施极其简陋,故机械化程度低、饲养管理粗放、劳动效率低、饲养成本高。只有逐步实现设施配套化,才能搞好科学养殖;只有设备与饲养工艺完善结合,才能实现养殖现代化,获得高效益。
(3)特禽养殖技术不普及。由于广大农村信息不畅,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加之科研严重滞后,推广又落后于生产,从而制约了生产发展。当然,分散的、个体的小规模经营,也制约了科技的推广与普及。
(4)深加工技术有待“加深”。特禽产品的开发相当落后,即使有一些产品应市,充其量仅为传统产品的翻版,远远未挖掘出特禽产品的潜能。所以深加工要进一步“加深”,开发出中国特色的精品。
为促进我国特禽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特禽主管部门应监督立法特禽与珍稀禽类实属两个范畴与概念。主管部门又跨农、林两部门。建议对特禽品种标准立法。确保良种繁育体系的实施,对未经验收的所谓“种禽场”应予取缔。对有关特禽的命名(除学名外)应予科学规范。对有关广告应予法定。主管部门真正起到保驾护航与促进剂的作用。
制定特禽生产性能技术指标与计算方法,以及统一的统计报表目前,家禽业已有较统一的生产性能指标与计算方法,但缺乏统一报表,乳牛、生猪已公开出售报表。泰国正大集团所有子公司的生产性能技术报表皆是统一的,值得借鉴。
应该创建我国特禽育种场鉴于目前种禽市场混乱,品种大多退化严重,主管部门应指定委派有条件的农场或高校科研单位,甚至大户承担育种与制种任务,在经济上给予支持,承办单位与可集资、贷款来进行。其成果经鉴定后,应受国家法律保护,以扭转种禽市场的负面效应。
提高经营者与饲养者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特禽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不乏有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问题。为此,建议主管部门、协会、学会等组织,除进行商品信息交流外,还应系统培训从业者。
研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对策只有掌握信息,提高质量竞争意识,才能生产出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