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阳县野生石蛙驯养侧记(图文)

石蛙养殖基地
“想不到野生石蛙能给我们村带来这样大的经济效益,以前人们连碰都不爱碰一下,更不用说进行规模化养殖了,现在却变成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抢手货”,这是元阳县逢春岭乡独家村委会副主任苏发富的心声。
独家村委会是逢春岭乡辖下南部的一个高寒山区村委会,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有7个自然村,370户,总人口1675人,世居有汉族和哈尼族,国土面积8.5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1700米,森林覆盖率达72%。以前,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部分林下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特困村。但是,近年来,这个曾经的特困村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却和一种养殖项目有关,它就是野生石蛙的养殖。
石蛙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据《本草纲目》《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石蛙有滋补强壮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产妇尤佳”。其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均非一般,具有较好的食补和美容功效。由于其特殊性,如今,餐桌上已很难见到,野生资源已快要灭绝。 成立经济合作社,建设一个原生态石蛙驯养繁育基地,不仅可以保护快要灭绝的野生石蛙资源,且可以带动元阳县高寒山区群众饲养,以哈尼梯田旅游为契机,以自己独有的品牌,象“三文鱼”、“甲鱼”一样充实该县高端消费市场,让群众多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2011年起,该县就在适宜发展野生石蛙驯养的逢春岭乡开始驯化繁育石蛙,并通过一年的养殖、观察,掌握了石蛙的饲养技术。截止目前,已经成功驯化种蛙400余对,繁育蛙苗近万只。为了更好地做好石蛙养殖项目,该县还投资12万余元,建设了种蛙、蛙苗繁育基地。建设了种蛙池12个,幼蛙池32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走进如今的种蛙、蛙苗繁育基地,这里早已经是蛙声一片。据了解,食用蛙“石蛙”养殖基地正常运作后,年能繁育幼蛙20—30万只,创造经济收入30万余元,并能带动有条件的农户饲养。
下一步,元阳县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培殖石蛙产业,建设100亩原生态商品蛙养殖池,年繁育蛙苗30万尾以上,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繁殖蛙苗25万只以上,蛙苗年产值25万元。年可生产商品蛙20万只,产值300万元。扣除工人工资、饲料成本,项目年获利200余万元。项目建成以后可带动县内海拔在1300米以上,有清洁水源的农户参与养殖,修建蛙池的成本30—50元1平方米。普通农户只要修建20—30平方米的养殖池,就能为其年创造近万元的收入,利润可达70%。
好的项目要发展好同样离不开好的运作方式,在石蛙养殖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好村民的积极性,逢春岭乡还依托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以“政府引导,适当扶持,农户参与,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养殖的方式,在吉居坡河流域,建设一个原生态石蛙驯养繁育基地示范项目,大力引导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今年3月,还成立了石蛙养殖合作社,合作社一经成立,就发展起了100多社员,大家纷纷参社,勇闯市场,共同致富。
作为最早参与野生石蛙驯养的村寨,独家村村委会的农户正是乘着这一东风,积极发展起来的。在驯养中,该村委会结合村里的实际,以开发生物资源为主,把山间溪流中的野生大型食用蛙“石蛙”进行驯化繁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该村经济总收入701万元,人均纯收入2633元。野“石蛙”真正让群众走奔上了脱贫致富的“钱”途。“石蛙的人工养殖,可以对野生种群资源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石蛙喜食活饵料,农户可以利用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饲养、生产蚯蚓、蝇蛆等高蛋白饵料,这样即降低养殖成本,又处理了生活垃圾,净化农村人居环境。野生石蛙让养殖户得到了实惠,养殖户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石蛙养殖基地,村民苏发富高兴地向笔者介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