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帮助四川农民走上小康之路
“这几天,很多乡亲来我这里购买小兔!”5月16日,射洪县涪西镇斑竹村村民唐学东数着卖兔的钱,笑开了花:“这个月已经卖出小兔和肉兔1000多只,今年卖出15000只没问题,产值可以达到20万元,纯利8万元左右”。
目前像唐学东这样的养殖大户在射洪层出不穷。县委书记李仁说,“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据了解,该县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农业,探索拓宽农民致富的新渠道。今年一季度,该县农业总产值实现8.69亿元,同比增长3.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可达1460元,增长16.1%。
抓产业“两栖”农民挣大钱
“这几天,我们合作社往山东、河北每天外运萝卜近80吨。”近日,正在组织装运的射洪洋溪镇罗家坝村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陈兴忙前忙后。
去年10月,洋溪镇引进业主投资300万元,租地1000亩,种植莲花白、萝卜、大葱、海椒,并建立了蔬菜合作社。“一边在家种地、一边在合作社务工。”“两栖”农民杜兴元算了一笔账:蔬菜合作社租了他家一亩地,租金是730元,他和老伴、儿子媳妇四个人在合作社务工,月平均工资近1000元。
射洪县农办主任蔡惠清介绍,该县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入园集中发展。目前,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56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个,新发展县级大户31户。
强营销“农超对接”卖出好价钱
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射洪加大农产品营销,以品牌促营销、以平台促营销、以规模促营销,打破农产品“卖难”瓶颈。
目前,该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农产品品牌40余个。12个产品进入机场,7个农产品实现“农超对接”。
近日,潼射镇高氏半坡鸡专业合作社成员王开军电话不断,前来洽谈生意的客商络绎不绝。通过注册“高氏半坡鸡”商标,合作社在政府的扶持下加大产品营销,将产品成功打进了重庆、绵阳各大超市。“如今,鸡的价格每斤上涨了一元多,2009年我养了6000只半坡鸡,产值超过30万元。今年扩大规模后,预计产值将达到100万元左右!”王开军信心十足。
重培训农民工一年挣回24亿元
今年3月,又一批农民从射洪农民工培训中心经过电工、焊工、缝纫等短期培训后,全部被沿海企业吸收。“这些农民工一上班每月的工资就在1500元以上,比没有培训的农民工年收入高3000元以上。”蔡惠清说。
“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这是射洪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创新。该县以国家重点职业中专校射洪职中和理工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开展对返乡农民工各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后,去年全县32万务工农民挣回了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