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特色养殖产品富了山区农民
早春,天祝藏族自治县。从松山镇到朵什乡,从大通河沿岸到乌鞘岭脚下,所到之处,总能看到许多从特色产业中尝到甜头的农牧民,一个个脸上绽露的幸福微笑。
在松山镇阿岗湾村,记者来到藏族村民马德银的日光温室,只见一株株西葫芦枝繁叶茂,瓜菜满藤。马德银说,他以前是个放羊的,日子过得很贫穷,3年前开始建棚种菜,没想到收入一下子就上去了——去年卖菜挣了2.9万元,还办起一个存栏200多头的小型养猪场,每年挣个5、6万元不成问题。他说村子里比他情况好的人,还多得是。
藏族村支书祁金文笑着介绍:“这两年村里‘劈山建棚’,已建起日光温室283座,冬种西葫芦,夏种食用菌,一棚两种,一年两茬,许多农民确实很快就富起来了。”祁金文说种菜技术由县科技局负责,建棚有县农业局帮忙,78个棚的红提葡萄是县林业局下来推广的,周围还打上了水井,每个棚年收入至少都在2.8万元以上。他说去年自己也试种了1棚西葫芦,从10月份上市至今,已卖到了8000多元。他指着对面的山坡说,你可别小看这两亩半的棚,我们仔细算过账,它一个可能抵180亩山旱地全年的收成哩!
望着山脚下成片白花花的菜棚,松山镇党委副书记韩正鸿说,这不过是当地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他说近两年镇上提出“科技兴镇、草畜强镇、项目活镇”三大战略,在阿岗湾、中大沟等农业村大规模发展果蔬日光温室;在红石、鞍子山等村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在松山、达隆等几个牧业村发展以舍饲育肥为主的畜牧业,如今已形成了松山镇特色农牧业新模式,逐步实现由传统农牧业经营方式向特色经营方式的快速转变。
据了解,天祝县利用当地气候冷凉、海拔高、无污染的优势,积极探索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种植、食用菌、晚熟红提葡萄及脱毒马铃薯等五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一川四片”的区域发展格局,走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目前,全县发展特色种植24.7万亩,建成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7.2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村19个,果蔬日光温室累计达1.07万亩。栽培全膜垄侧马铃薯5.4万亩,油菜6.5万元,特色种植业去年实现产值3.66亿元,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特色设施农业,已成为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天祝县还大力发展以家庭为主、适度集中的规模养殖,推行牧区以放牧育肥为主、农区以舍饲育肥为主的生产模式,并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方式转变,使全县畜牧业保持了良好态势。目前,全县新建养殖暖棚4976亩,建成规模养殖场58个,建立肉牛繁育示范村16个,种植优质牧草20万亩,使规模养殖户快速发展到1.05万户,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34亿元,草畜发展势头日趋强劲。
在朵什乡黑沟村4社,记者进入村民李万强的家庭养殖场。他建起3栋240平方米的舍饲暖棚养、贩牛羊,去年最多一次就出栏育肥牛30头,羊600多只,加之放养的1000多只草地鸡,使流动资金很快积累到四五十万元。李万强指着附近的山林,面露愧色地笑道,前几年就靠上山砍柴、挖药材和贩卖虫草养活着一大家子人,后来国家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才办起这个养殖场,是比过去苦点累点,可来钱却要容易得多。
“天下白牦牛,惟独天祝有”。为使当地这一特色农副产品品牌走向外界,该县在加强白牦牛品种资源保护的同时,通过选育不断扩大种群规模,使白牦牛养殖数量达到4万多头。通过与许多农业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开展的胚胎移植试验喜获成功,促进了畜牧产业整体品质及结构升级,顺利完成天祝白牦牛肉绿色食品认证,打造出“天祝白牦牛”、“高原羔羊肉”等高原无公害品牌。(记者 王鄱)
(输入: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