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产业:“原”字产品期待转型
“甲流”蔓延,各种和消毒、提高免疫力沾边的食品,诸如大蒜、辣椒的销量一飞冲天、身价暴涨。可鹿茸,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补品,在这个冬天已被人们遗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鹿茸的低迷并非始于今天。受消费市场萎缩、进口鹿茸冲击、饲养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黑龙江省鹿产业在低迷中徘徊,饲养、加工、销售等环节全部陷入困境,其遭遇和东北另一宝———人参同病相怜。资源优势为何没能成为产业优势乃至经济优势,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
鹿肉卖出狗肉价
鹿的全身上下都是宝,肉可食用,茸、鞭、骨、血、蹄可入药。国内养鹿历史久远,有史可考始于商周,不过当时都是皇家驯养。真正的民间养鹿始于清雍正年间,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和养猪、养牛比较,养鹿无疑更划算。首先,鹿吃东西不挑剔,树叶就行,最能吃的马鹿一年2500元足够,相当于养半头牛的成本;其次,鹿抗病性强、易于圈养。最让人动心的是,它的主产品鹿茸市面价格能卖到数千元一公斤,是养猪、养牛所望尘莫及的。
可就是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养鹿户赚钱也不容易。今年夏天,黑龙江省鹿茸市场行情持续走低,马鹿茸收购价从每公斤360元直线下降到160元。“这个价格,大多数养鹿户是赔钱的。”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鹿研究室主任赵列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平均产茸10公斤、每公斤茸售价200元计算,一头马鹿的经济效益为2000元,扣除最低饲养标准1000元,再勾上不产茸的母鹿、小鹿,实际上养鹿户根本挣不到钱。
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更令业界震动:8月份哈尔滨市场上的鹿肉价格低至每公斤16元,还不如狗肉贵。
鹿产业低迷带来的不仅是“狗肉价”,更直接的反映是产业链首端———养鹿户的困惑和伤痛。日前,记者来到香坊区幸福镇太平村鹿场,这家鹿场存栏量曾经达到100多头,在哈尔滨算是公认的“够规模”,可就在前不久,鹿场低价卖掉了30多头鹿。“该卖的卖,该杀的杀,剩下的鹿都是最精干的。虽然大伙都知道现在是低谷,但是什么时候能好转谁心里都没数。”鹿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像这样淘汰鹿的,全省大有人在。据统计,目前全省茸鹿存栏量5.5万头左右,比上世纪90年代高峰时期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内忧外困下的鹿产业
10年前,情形不是这样的。当时国内的鹿产业如日中天,一头品种优良的种鹿可以卖到十几万元,鹿茸收购价可以达到每公斤数千元,省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培育的明星马鹿“壮壮”,曾连续9年打破产茸世界纪录,有买家甘愿出300万元求购而未果。
形势为何急转直下?业内人士把原因归结为国外廉价鹿茸的冲击。大兴安岭松涛鹿苑公司总经理孙海青说,鹿茸原本是中国一家独大,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看到鹿茸有利可图,纷纷派人来我国学习,慢慢成为我国鹿茸的强大竞争对手,他们的鹿茸以成本和价格优势占领了国际市场,使国内鹿茸在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廉价鹿茸还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冲击市场。
产业的低迷固然存在外部因素,但黑龙江省鹿产业内功薄弱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黑龙江省首个鹿业合作社飞天鹿业副总经理毕连福说,黑龙江省养鹿业多为个体饲养,规模小,“全省养殖500头以上的鹿场不足10家,而俄罗斯、新西兰的鹿群动辄上万头。”另外,黑龙江省鹿群结构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千差万别,缺乏统一管理,生产经营无序,信息不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抗衡。“很多养鹿户甚至搞不清楚鹿茸的用途,有的人认为鹿茸只能泡酒。”加之近几年饲料价格及人工费用上涨等原因,增大了国内养鹿业成本。“内忧外困下,黑龙江省鹿产业走下坡路也是必然的了。”
资源优势为何难成产业优势
我国鹿资源丰富,拥有全世界40个鹿品种中的16个。我国独有品种———东北梅花鹿、天山马鹿以茸质佳闻名中外。黑龙江省排名吉林、辽宁、新疆之后,是全国养鹿第四大省,饲养品种以梅花鹿和马鹿为主,茸质远高于新西兰赤鹿和俄罗斯驯鹿。
好东西为什么卖不上价钱?其实,这一问题也困扰着吉林人参。今年夏天,吉林人参曾卖出每公斤20元的“萝卜价”,其对手是品质远不及自己的韩国高丽参。
“关东有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可是如今,已有两大特产出了问题。人们不禁发出疑问:明明是无人能敌的资源优势,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答案很简单,没有形成产业化、缺乏深加工。孙海青认为,受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黑龙江省生产的鹿茸只做一些简单加工就投入市场,产品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差,这样只能因为数量的剧增而贬值,经不起市场的波动。
其实,在一些企业满足于简单切割的“原”字产品时,国外已在深加工上做足了文章,只是这些国内企业只拉车不看路。“韩国高丽参用整形盒装的时候,我们是用麻袋装。等到我们用盒装的时候,人家已发展精深加工、用小包装了。”前吉林省白山参场场长柳忠润曾这样形容吉林人参品牌的落后。
赵列平的话更是一针见血:要搞好鹿产业,前连养殖后连销售的加工是最关键的环节。目前黑龙江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与国外先进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和国内先进水平比起来也有较大差距。赵列平说,在这方面,黑龙江省可以向近邻吉林取经。吉林鹿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吉林敖东集团年加工鹿茸15吨,占全国年产量的十分之一,以鹿茸为主要原料的“安神补脑液”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
迷雾重重的市场
冬季本是进补鹿茸的最佳季节,可眼下消费市场仍一片萧条。省内首家鹿茸产品专卖店经理刘金无奈地说,由于假货泛滥、以次充好,鹿产品市场混乱,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
据了解,市面上鹿产品销售有两个渠道,一是土特产专卖店,二是药店。记者日前走访市场后发现,鹿产品市场极不透明,普通消费者很难搞清。以常见的鹿茸为例,一般为切片或整根出售,切片包装多为10克、20克盒装两种,价格相差极大,最便宜的一盒30元,贵的要两三百元。销售人员都宣称是梅花鹿茸,可外包装上却找不到任何产地和品种等方面的信息。
“猫腻就出在这里”,刘金说,买鹿茸是有学问的,不同品质鹿茸价格相差悬殊。按照品质排名,梅花鹿茸最佳,马鹿茸次之,俄罗斯驯鹿和新西兰赤鹿药用价值最低,价格也最便宜。一根鹿茸按部位从上至下分为腊片、粉片、血片、骨片四种,不同部位价格也不一样。最顶端的腊片产量极少、药用价值最高,市场价格能卖到上万元一斤,而最底端的骨片药效最低,价格只要一两百元。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了解这些,这就给不法商贩用等外茸充当等内茸、劣质茸充当优质茸创造了条件。
更可怕的是,一些商家为牟取暴利,用进口廉价鹿茸、甚至是人工合成鹿茸冒充梅花鹿茸、马鹿茸出售。赵列平告诉记者,他在吉林考察时发现,有养鹿户给整根鹿茸“打吊瓶”增重,这种注水鹿茸从外观上连业内人士都无法分辨,只有切开后才能发现问题。
“一头雾水的消费者不知如何鉴定与消费,许多人索性就选择了放弃。”刘金告诉记者,近两年他的专卖店营业额已下滑了一半,现在来买鹿茸的都是熟客,很少有新面孔。
此外,鹿茸在国内受到的冷遇,与国人对鹿茸的认识不足也有关。很多人认为鹿茸是奢侈品,普通人消费不起。赵列平说:“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误区,鹿茸不需要全年进补,最佳进补时机是冬季,正常人每天服用1-2克即可,品质相当不错的鹿茸也不过10块钱而已,仅相当于一包烟钱。鹿茸是个好东西,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毋庸置疑,当务之急是要让更多人了解鹿茸。”
保健食品期待破冰
国内恐怕没有其他动物的身份像梅花鹿、马鹿这么复杂,既是人工驯养的家畜,也是国家认定的保护动物。身份的模糊让鹿产品的使用方向产生了争论。
目前国内对鹿产品利用多为药用,约423种中成药使用鹿茸。除本身的药用价值外,国家政策是鹿产品药用的重要推手。我国把梅花鹿、马鹿列为一、二级保护动物,按照规定,不允许用做保健食品、不核发保健食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
利用渠道的单一,使得行情不好时鹿产品大量积压,而国际市场上鹿保健食品的走红更令国内加工企业无法坐视不理。目前,新西兰等国家已经推出包括鹿茸生长因子喷雾剂、鹿茸运动饮料、鹿茸蜂蜜糖、鹿茸曲奇饼在内的十几种保健食品,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鹿茸初加工产品。
尽管国内很多声音倡议大力发展鹿保健食品,但一直以来国家政策未有松动的迹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内一些加工企业打出擦边球,将鹿茸、鹿肝、鹿血的深加工产品认证为卫食字。大兴安岭松涛鹿苑公司总经理孙海青主张国家放宽对鹿的限制。他说,新西兰、加拿大已经把饲养鹿作为家畜,不再当作野生动物管理。两国政府还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监督,在鹿的饲养、管理、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检验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此规范整个产业发展。
企业的呼声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前不久,省发改委曾对黑龙江省鹿产业做过考察调研,调研结果是,国家有关法制和政策的限制,是制约鹿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认为,鉴于目前东北地区绝大多数梅花鹿、马鹿都是人工饲养的现状,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不再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放宽梅花鹿、马鹿及其产品使用,允许利用人工驯养的梅花鹿和马鹿开发保健食品,发展我国鹿产品深加工业,加快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输入:刘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