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大王”赵洪恩:鲍鱼养殖史上丰碑式的人物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鲍鱼养殖史上,赵洪恩都将是一个丰碑式的人物。他悉心研究鲍鱼养殖技术,参与制定了皱纹盘鲍国家标准、建立了国家级皱纹盘鲍原种基地,开发的“RHD”新工艺技术,每年至少创造20亿元经济效益,为我国鲍鱼年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著有35万字的《鲍的增养殖》一书。共取得36项科研成果,其中6项为国内首创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3项,被誉为“鲍鱼大王”。
赵洪恩现在的身份,是大连水产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取来真经创奇迹
二十多年前,我国鲍鱼养殖业还远没有现在这般繁荣。1983年3月,作为业务骨干,赵洪恩被选送到日本进修的时候,中国全国的鲍鱼产量只有23吨。在日本这个当时的养鲍大国,年产量4000多吨的数字深深地刺激到了赵洪恩的神经。作为中国海洋研究人员,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日本的一年时间里,赵洪恩将每分钟都充分运用,仔细学习研究养殖技术。等到回国的时候,赵洪恩竟然带回了七个大箱子的专业书籍,全是关于渔业尤其是鲍鱼养殖研究的。
回国后,赵洪恩研发的海带苗和人工培养扇贝苗初战告捷。1984年1月,他被任命为大连市水产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赵洪恩不间断地进行小规模的鲍鱼人工育苗试验。在当时,号称“鲍鱼王国”的日本在世界上研究鲍鱼人工养殖最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他们的单位水体出苗量一般只有2000头左右。赵洪恩认为,中国的鲍鱼养殖应该寻求大规模、高密度的育苗工艺才会有鲍鱼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每平方米至少育出5000头苗!”这是前人从来没有实践甚至提出过的,以至于周围很多人都认为赵洪恩的想法是异想天开。
但赵洪恩意志坚决。他成立科研攻关项目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他就自己编教材,搞培训,自己设计施工方案,制定工艺流程和规范。没有资金,他就东奔西走四处游说,终于争取到了上级支持的80万元贷款。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忙碌,共采苗9批,出幼鲍2.7亿头,大规模、高密度鲍鱼人工育苗开发研究成功了。
1986年10月6日,大连市水产局邀请国内20多位水产专家对成果进行技术鉴定。经专家实测:单位水体出苗量7750头,超出日本最高纪录三倍多。鉴定书上写着:“此项成果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日本水产养殖界的专家对此不肯轻信,专门组成考察团来到大连。赵洪恩在日本研修时的老师伊藤进博士也来了,在水产所的育苗室,这位来自“鲍鱼王国”的养鲍技术权威手持千分尺、放大镜,左量右测,最后对赵洪恩重复说了一句话:“真是奇迹,真是奇迹!”
(输入:刘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