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特种动物养殖形势分析(一)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特种动物养殖形势分析
本刊 靳国庆
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首次明确家畜家禽种类范围。而我们以前常说的特种养殖的品种,有的归入传统养殖范畴(如兔、肉鸽、驴),有的归入特种畜禽(如狐貉貂、鹿),有些品种禁养(如竹鼠等),有的没有明确(如昆虫类的蚂蚱、蚯蚓等),而我们今天还是沿用了传统的“特种动物养殖”的说法,没有区分传统畜禽和特种畜禽,对禁养的不再分析。
主要特养品种的发展现状
一、毛皮动物:基础较成熟,产业待提升
我国是毛皮动物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毛皮产品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目前,毛皮动物养殖处于一个较长时间的低谷期。
从品种分析来看,水貂产量的下降直接原因是出口形势的变化,最大出口地俄罗斯的消费量锐减,直接导致了水貂养殖形势不容乐观。而狐狸、貉子也随着大的形势的变化,出现养殖量减少,利润降低的状况。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毛皮动物养殖受后期加工市场的影响较大。在皮张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皮张质量、养殖成本则成了养殖场户增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会议,在养殖环节大家还是寄希望于皮张涨价,而我个人认为,加工环节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养殖环节如果想突围,一是合理降本,二是提高个体产能。
兔类养殖情况和狐貂貉的情况大致相同,只不过是受国际兔皮市场的影响更加明显。
二、草食类动物:发展不均衡,效益待提高
草食类动物养殖品种主要是驴、鹿、野猪等品种,由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不一,表现出的形式也是有冷有热,养殖效益也是有待提高。
1、驴业养殖:
自2016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及《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把驴定为中国特色家畜种质资源;2017年,国家将驴纳入标准化规模养殖序列。可以说,在所有的特种动物养殖行业中,驴业受政府重视程度是最高的。
现在,驴肉消费不再局限于民间小吃,商场超市甚至大城市的高端酒店对驴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些驴产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驴良种养殖基地,形成了集良种驴育种、改良、养殖、肉乳品加工、阿胶生产于一体的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养驴专业合作社也陆续成立,为社员提供驴养殖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目前我国养驴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都较低,散养仍然是主要模式,科技含量不高,饲养管理粗放,饲养方法落后,主要表现为饲料报酬低、增重慢、繁殖力不高、出栏率和出肉率低等。
2、鹿业养殖:
鹿业市场曾经过度火热,伴随着“炒种”、“炒科技”、“转制”等异象的一段短期兴盛,巅峰时全国养殖存栏一度超过百万头。此后,我国鹿产业基本处在发展的“低谷”状态。
特种养殖信息网认为,鹿业发展的关键是做好“综合利用”的文章,多数人养鹿是为了卖茸,其实发展肉用鹿不失为一条出路。其次,要提高鹿茸等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鹿茸、鹿血、鹿肉的消费范围。养鹿业发展到今天急需规范,特别在鹿产品生产标准上要进行规范。
3、野猪养殖:
我国是生猪生产大国,特种野猪作为家猪生产的有益补充,在我国确实有很大的优势。特种养殖信息网分析,特种野猪养殖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比较差。二是品牌效应差。到目前还没有叫得响的特种野猪品牌。三是消费者对特种野猪产品的认知度低。四是小型养殖户多,形不成合力,面对市场缺口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