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青萍:优良种鸽引领下的鸽业升级
汤青萍 研究员
在畜牧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鸽业作为特色养殖产业,正从传统散养向现代化生产转型。优良种鸽作为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其品质直接决定了养殖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汤青萍研究员在2025长三角鸽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针对 “优良品种在鸽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 的研究,对鸽业种业的现状、突破点与未来蓝图进行了报告。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鸽业种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鸽业养殖历史悠久,但种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当前鸽业种业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品种的种质退化与杂化,许多养殖户引进优良品种后缺乏系统选育,导致后代性能逐年下降。二是地方品种生产性能偏低,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三是普遍存在的 “自繁自养” 模式弊端显著——种群无标准化生产性能记录,无法精准筛选优良种鸽;群体规模过小导致后代日龄差异大,给防疫与配对带来困难;性别鉴定依赖体型判断,常造成公母比例失衡;防疫措施缺位导致青年鸽死亡率偏高,最终使得群体产量低下。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传统养殖模式与现代化生产需求的脱节。随着消费市场对鸽产品(肉、蛋)的需求日益细分,东北、新疆对胸肌发达、肌肉水分低的烤鸽需求,广西对有色羽鸽的偏好,以及对高营养蛋鸽的追求,都对种鸽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种鸽,成为突破产业瓶颈的关键。
优良种鸽与配套系: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单一品种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对高性能的追求,配套系育种成为鸽业种业的必然选择。这一模式在杂交水稻、家禽、生猪等领域已被证明是提升产业效率的核心路径,在鸽业中同样展现出强大潜力。
配套系本质上是一套 “精准设计” 的育种生产体系:以多个专门化品系为基础,通过严格设计的多级杂交方案,最大化利用杂种优势与品系互补性。其中,父系专门选育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胸肌率等生产性能;母系则聚焦繁殖性能(产蛋数、出栏乳鸽数)、适应能力等核心指标。这种 “各司其职” 的品系分工,使得商品代鸽能集合亲本的优良基因,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卓越性能。
配套系的独特优势还体现在其严格的生产结构中。从曾祖代到祖代、父母代,再到商品代,每一级都有明确的选育目标与杂交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商品代鸽因高度杂合性,不能留种繁殖 —— 若强行留种,后代性能会出现严重分离与退化,这也确保了配套系的专业性与高效性。
国内已涌现出多个成熟的肉鸽配套系,如天翔 1 号、苏威 1 号、翱丰 1 号等,其生产性能显著优于传统品种。以苏威 1 号为例,父母代 80 周龄产合格雏鸽数达 18 只,种蛋受精率 91.7%,商品代 28 日龄平均体重 573 克,成活率高达 98.2%,远超白卡奴鸽等传统品种。欧洲引进的米马斯配套系虽胸部丰满、早期生长快,但产蛋与受精率略逊,更凸显了国产配套系的适应性优势。
配套系的效益:从成本到产出的全面优化
优良配套系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养殖效益的提升上。对比 “自繁自养” 与 “引进父母代种鸽” 两种模式可见:培育 2000 对 4 月龄父母代种鸽,自繁模式总成本约 28 万元,而直接购买需 33 万元,看似自繁成本更低;但从长期产出看,苏威 1 号父母代 3 年可产 9.8 万只商品鸽,远超传统品种的 8.5 万只,仅商品鸽增量就可带来 21 万元 / 年的额外收益,且商品鸽体重更稳定、市场溢价更高。
这种效益差距的核心,在于配套系对生产效率的全方位提升:一是饲料转化率更高,相同饲喂量下产出更多;二是繁殖性能稳定,减少养殖风险;三是商品代一致性强,更易满足市场标准化需求。正如畜牧领域的共识 —— 遗传育种对生产效率的贡献率高达 40%,优良种鸽正是撬动鸽业效益的 “支点”。
鸽业未来:规模化、专业化与高端化的融合
鸽业的现代化升级,需沿着 “适度规模化、分工专业化、生产自动化、产品高端化” 的路径推进。
1.适度规模化是平衡成本与风险的关键。规模过小则难以摊薄设施与管理成本,规模过大则依赖高技术与熟练工人,易因查蛋、并仔等环节的人工疏漏导致效益下滑。企业需根据自身资源计算 “盈亏平衡点”,在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间找到最优解。
2.专业化分工是产业成熟的标志。借鉴鸡产业从 “家家散养” 到 “育种、繁育、生产分层协作” 的历程,鸽业将形成 “曾祖代场育种、祖代场扩繁、父母代场生产” 的金字塔结构,让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育种企业聚焦性能提升,繁育场专注种鸽扩繁,商品场深耕市场需求。
3.自动化升级是破解人力瓶颈的必然。当前鸽业设备落后,水线、料线、环控系统缺乏专业化设计,随着人力成本上升,自动化饲喂、环境控制、性别鉴定设备的应用将大幅提升效率,尤其蛋鸽养殖有望复制蛋鸡的全自动化模式。
4.产品高端化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鸽产品难以与鸡、鸭等大宗产品比拼价格,需通过 “优质优价” 突围:营造洁净养殖环境,采用原粮饲喂,规范用药并保证休药期,突出 “绿色、安全、口感佳” 的特点。放弃 “低价竞争”,转向满足高端餐饮、健康食品等细分需求,才能实现价值跃升。
从传统散养到现代化育种,鸽业的升级之路离不开优良种鸽的引领。正视与鸡产业 20 年的发展差距,以配套系育种为核心,推动规模化、专业化、自动化与高端化融合,中国鸽业方能实现从 “数量增长” 到 “质量提升” 的跨越,在畜牧业版图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编辑: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