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行业全视角下的我国兔产业发展
畜牧行业全视角下的我国兔产业发展
■ 武拉平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一、兔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核心生产数据
2023年我国兔业出栏量3.13亿只、存栏量0.99亿只、肉产量45.8万吨,总产值达338.38亿元。2011-2024年兔业总产值整体稳定在269亿元以上,在畜牧产值中占比维持在0.7%-1.2%左右。
(二)产业地位突出
1.特色肉类领域占比超四成,长期稳居重要地位。
2.国际市场中,出栏量、存栏量、兔肉产量分别占世界50.14%、50.78%、52.18%,占亚洲72%以上,占据半壁江山。
3.兔肉以“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营养优势,成为特色营养肉类代表。
(三)区域分布集中
养殖呈现明显区域集聚特征,四川出栏量1.79亿只,占全国57.41%;山东、重庆、河南、福建紧随其后,前五省合计占比82.16%,前十省占比达91.32%。
(四)经济效益良好
2016年以来肉兔养殖持续盈利,2024年每百只肉兔平均净利润468元,成本利润率12.17%,显著优于同期猪、牛、羊、鸡养殖(部分品类亏损)。不同区域效益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成本利润率最高达24.11%。
(五)现代产业特征
呈现“四化”发展态势:适度规模化(传统散养淘汰,集约化模式推广)、生产标准化(全流程标准操作,保障产品质量)、经营数字化(电子档案+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决策)、产业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提升附加值)。
二、中国兔业发展趋势和潜力
(一)核心发展趋势
1.生产稳步推进,区域布局逐步拓展。
2.品类差异化发展:肉兔稳固基础,獭兔走特色路线,毛兔蓄势待发,宠物兔快速兴起推动产业多元化。
3.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国际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4.国内兔肉消费市场逐步完善,消费场景不断丰富。
(二)多元发展潜力
1.资源节约优势:饲料中粮食占比仅23%-60%,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契合粮食安全需求。
2.产品优质特性:兔肠道敏感,无重大人畜共患病,兔肉兼具营养与药食同源价值,入选太空餐。
3.繁殖效率突出:每只母兔年提供商品兔45-50只,较十年前显著提升,产业链制约因素逐步突破。
4.经济回报可观:单只肉兔净利润4.68元、毛利润6.08元,400只母兔年利润可达9万-12万元。
5.综合效益显著:“兔+果树”“兔+沼+果”等种养结合模式实现循环发展,同时在扶贫、稳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惠及老人、妇女等群体。
(三)产业定位清晰
明确“不与猪禽争量、不与牛羊争宠”的定位,聚焦营养特色,走优质健康发展道路。
三、兔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一)主要制约因素
1.种兔供应:优质种兔供应不足,影响养殖效率提升。
2.生产模式: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现代技术推广受阻。
3.加工环节:企业加工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产品推广。
4.产业布局:生产与消费高度集中,区域发展不均衡。
5.认知与支持:社会认知不足,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6.市场风险:价格波动较大,市场稳定性不足。
(二)核心发展对策
遵循“抓两头、带中间”思路,推进全方位提升:
1.强化育种技术研发,大力普及良种。
2.聚焦加工创新,丰富产品形态,撬动消费市场。
3.发挥协会全链条服务作用与产业技术体系研发推广功能,促进产学研对接。
4.政府扶持领军企业,整合资本、技术与服务资源。
5.推进适度规模化养殖,探索多模态产业发展模式。
四、总结
我国兔业在特色肉类中占据46.7%的主导份额,畜牧产值占比约1%,兔肉产量占世界半数以上,呈现“量小质高、绿色营养”的鲜明特征。产业生产与消费高度集中,以川渝地区为核心,四川一省占比超六成;国内市场逐步兴起,出口低位调整。凭借资源节约、营养优质、效益显著等优势,兔业发展前景广阔,未来需产业各主体协同发力,突破制约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编辑:岳含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