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小蚯蚓串起“一地多收”生态链

  近日,记者走进河北省定州市子位镇北内堡村的鑫龙蚯蚓养殖农场,田地里一排排黑褐色“土堆”格外惹眼。

  “这是牛粪做的蚯蚓‘公寓’,每平方米里都住着成千上万条红蚯蚓。”农场负责人郝保辉轻轻拨开“土堆”表层,成团的蚯蚓立刻往深处钻去。

郝保辉查看蚯蚓生长情况。记者 赵绅光 摄

  郝保辉曾在房地产领域摸爬滚打多年,阅历丰富,偶然接触到蚯蚓养殖这一新兴领域。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他立刻察觉到其中蕴含的市场机遇。蚯蚓虽小,却有着药用、生态和经济等多重价值,在养殖业市场前景光明。

  为摸清养殖门道,他辗转云南、贵州、浙江等地取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循环农业”构想。随后,他回到家乡流转25亩土地,创办鑫龙蚯蚓养殖农场,开启了跨界创业之路。

  “可别小瞧它们,浑身都是宝。”郝保辉告诉记者,养殖蚯蚓只需要一次性投入,就能长期受益。养殖出来的蚯蚓既可以作为商品出售,也能当作种苗留存。

  蚯蚓本身在市场上也是“抢手货”。它们富含蛋白质与氨基酸,成品蚯蚓入冬后市场紧俏。这些蚯蚓主要销往南方的养殖场、饲料厂,还供应医药厂与钓鱼市场。

  农场养殖的蚯蚓。记者 赵绅光 摄

  蚯蚓的“口粮”与“排泄物”,让生态链闭环变得紧密。

  作为“大胃王”,蚯蚓日耗饲料达自身体重两倍,郝保辉盯上了号头庄回族乡的牛粪资源。以往难处理、易污染的牛粪,经发酵后成了蚯蚓的优质饲料,蚯蚓消化牛粪后排出的粪便,又能加工成绿色有机肥。“既解决了牛粪污染难题,又降低养殖成本,还多了份收入,一举三得。”郝保辉说。

  在实践过程中,郝保辉探索出一套“蚯蚓+南瓜”间作的奇妙组合,这是农场实现“一地多收”的关键秘诀。

  夏季高温会减缓蚯蚓生长,田垄边的南瓜秧成了“救星”——其藤蔓生长速度快,能迅速覆盖粪堆,既遮阳又保水,为蚯蚓营造凉爽湿润的环境,而收获的南瓜,既可以供人食用,也能用来喂养生态黑猪,为农场增添了一份额外的收益。

  “蚯蚓+南瓜”间作。记者 赵绅光 摄

  入冬后,郝保辉则在田垄覆盖薄膜与黑网,给蚯蚓盖上“棉被”,保障其持续生长繁殖。这套科学的养殖模式让农场每年收获9至10茬蚯蚓,亩均效益在1万至1.5万元。

  随着高效蚯蚓收集机械的投入,成熟蚯蚓与蚯蚓粪能被精准分离,幼蚓和蚓卵则留在养殖床继续繁殖。今年,郝保辉又流转70多亩土地,持续加大对蚯蚓养殖的投入。

  小蚯蚓不仅串联起养殖、种植与环保,更实现了“一地多收”的高效益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本文有删节)

编辑:岳含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色养殖产业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