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饲料生产中的误区
随着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毛皮动物饲料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在饲料生产中却存在许多误区:
盲目夸大饲料调味剂功能。对其非营养性及过量危害缺乏足够认识。
用于动物饲料的调味剂又有风味剂、增香剂和诱食剂等多种称谓。常用于毛皮动物配合饲料内的调味剂包括香料在内可达数十种。在饲料内添加一定比例调味剂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解和改善成品饲料的风味,对采食动物味觉和嗅觉产生良性刺激,诱导和兴奋动物大脑神经中枢系统产生食欲;并反射激活消化器官分泌消化液及酶等活性物质的分泌来提高饲料消化率。但在毛皮动物饲料中超量添加,则可能适得其反,就像在菜肴中过量加入味精(也属调味剂的一种)反而会造成口感不良的结果一样。在动物饲料中所添加过量的调味剂会对动物正常营养代谢产生干扰。应该指出,目前对毛皮动物饲料香型的选择,基本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官行为,实际是不同毛皮动物,甚至同类动物的不同个体对饲料风味的要求均有本身的要求特点,同时这种特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尚存在着可塑性、习惯性和适应性,即在一定范围内对所采食饲料的风味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可通过饲喂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产生习惯,进而对突然改变其它香型的饲料缺乏兴趣。由此可见,过分的在毛皮动物饲料香型的选择上下功夫是不可取的,而如何保持原料的固有风味不散失,多关注饲料营养物质的全价性才是明智之举。
只注意增加饲料产量,轻视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进和提高
在现代饲料生产经营理念中,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饲料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产量仍是二项主要内容,而不断改进和提高饲料加工工艺与这二项内容相辅相成、密切相关。恰恰在此问题上,许多生产厂家存在的误区是只注重增加饲料产量,轻视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进和提高。毛皮兽与家畜相比,在消化器解剖、酶分泌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内有益生物区系营养代谢机理和采食习惯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几年来毛皮兽配合饲料从干粉料、颗粒料到膨化料的几次革命性改进正是遵循这一系列特点发展起来的。膨化全价饲料现已被公认为是当前貂、狐和貉等毛皮兽较理想的料型,其独特的加工工艺流程是保障饲料内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营养物质生物效价,提高消化吸收率和改善适口性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即在相同原料质量和基础配方的前提下,科学的加工处理方法、合理的产品加工工序可以降低和破坏饲料中蛋白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非淀粉多糖、植酸、草酸、维生素桔抗剂和霉菌毒素等对动物的有害影响,明显减少饲料内多种营养成分因不良处理所带来的营养流失;同时,促使其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而便于动物消化吸收。
来源:《特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