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毛兔产毛量和毛品质的因素分析
长毛兔的主要生产指标是产毛量,其次是毛品质。对兔毛品质的要求是白、净、粗(绒毛要细)、长。只有弄清楚影响产毛量和毛品质两个指标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产出优质的兔毛商品,获取好的饲养效益。本文就影响毛兔产毛量和毛品质的各种因素做以下分析。 1 遗传因素 产毛量(指每只兔单位时间内的产毛量,以下同)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据德国研究,长毛兔的产毛性能遗传力h2=0.5~0.7,不同的品种由于遗传基础不同,产毛量和毛品质都有所不同。在十年前,德系长毛兔的产毛量一直处于最高水平,但在近几年,中国培育的长毛兔新品系产毛量达到了世界最好成绩。经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测定,73天养毛期最高产毛个体成绩是591克,千只小群体平均产毛成绩是公兔343克,母兔388克。 在粗毛含量方面,法系毛兔含粗毛10%以上,中系毛兔含粗毛10%~20%,德系毛兔含粗毛5%以下。中系和法系毛兔适合生产拔毛,德系长毛兔适合生产绒毛,这些品种都可以生产统剪毛,但粗毛含量高的品种在养毛期最后一月不会毡结,不需要梳毛,而粗毛含量低的德系毛兔则可能毡结,影响兔毛品质。 2 体重因素 体重与产毛的相关系数为0.65~0.70。一般来说,体重大,体型相应大,体表面积也大,产毛量就高,所以,选种时应适当选择个体大、产毛量高、毛品质好的毛兔。但是,毛兔不耐炎热,随着体重和毛密度的增高,兔的散热能力会明显下降,所以大个体兔夏天中暑死亡的比例较高。目前选育的特大型毛兔(体重5千克以上)还普遍存在适应力差、繁育力差和易患脚皮炎的缺陷。因此,在品种选育上不宜过分强调体重指标。随着体重增加,兔的采食量也在增高,大个体兔的毛料比不一定增加,反而可能下降。 3 性别因素 同样情况下,母兔一般比公兔产毛量高25%~30%,去势公兔比不去势提高产毛量10%~15%。性别之间的差异与饲料供应是否充足决定产毛量,随着饲料供应的改善,差距会相应扩大。在毛质方面,公兔粗硬毛的比例要比母兔少些。 4 年龄因素 毛兔的产毛量高峰在60~70周龄,在此之前,产毛量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高。到70周龄后,每年的产毛量要下降10%~15%。由于年龄因素引起的产毛量下降,公兔比母兔表现更明显。第三次剪毛(一般在30周龄之后到34周龄之前)量,与此后到三岁龄总产毛量的相关系数为0.77,即第三次剪毛量高,此后的产毛量也高,所以,考察毛兔的产毛性能可以第三次剪毛量为主要依据。毛兔的平均产毛利用年限为3~4年。 5 采毛间隔时间 采毛间隔时间简称养毛期。采毛间隔时间长的产毛量要比间隔时间短者低,所以,缩短采毛间隔时间,可以提高产毛量,但这样做会使兔毛较短,影响商品质量。传统的采毛间隔时间是91天,一年采四次毛。近十年来,剪毛(生产统剪毛和绒毛)的间隔时间一般为73天,一年采五次毛,而手拔毛(生产粗毛)的采毛间隔仍为91天。 缩短采毛间隔能提高毛产量是因为毛纤维的生长速度随着毛长度的增加而递减。毛长长后,兔采食量下降,供应毛的营养减少,影响毛生长,这种情况全年能明显表现出来,在夏季热调节困难时更为明显。据测定,60天、90天和60~120天三种不同的剪毛期内毛纤维的日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81毫米、0.70毫米和0.57毫米。采毛过程对毛的生长有刺激作用,采毛后毛纤维又开始以较快速度生长。 6 饲料营养 兔毛是蛋白纤维,含蛋白质93%,而且含有特别高的含硫氨基酸。因此,毛兔饲粮中必须含有足量的含硫氨基酸优质蛋白质。在蛋白质和氨基酸充足、饲料供应满足毛囊生长需要时,可以通过提高单位体表面积的毛囊数增加毛的密度和直径来提高产毛量。而蛋白质、氨基酸供应不足时,不仅产毛受影响,生长也受到限制,尤其幼兔和育成兔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仔兔本身和毛囊发育之间会争夺蛋白质的缘故。 含硫氨基酸不足会限制兔毛产量。当饲粮中含硫氨基酸充足时,就可增加性别之间的产毛差异。母兔产毛量高的天性也决定了其对含硫氨基酸和其它氨基酸的需求也较高。因此,长毛兔的饲粮中要重点添加含硫氨基酸和蛋白质水平比较高的原料,同时还要专门添加蛋氨酸。与限制饲喂相比,自由采食时,由于采食量增加,长毛兔的产毛量有所提高。在全部饲喂全价饲料、部分饲喂全价饲料配合饲喂牧草和全部饲喂牧草三种情况中,前者产毛量显着高于后两种情况,后一种情况产毛最少。饲喂颗粒饲料可以提高产毛量10%以上,这是因为颗粒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熟香味,且制成了硬粒状,增加了适口性,因而兔采食量增加。另外兔对颗粒饲料的消化率也比粉状料高。 兔体内缺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铜、锌会严重影响兔毛生长,这种情况在高产兔群中表现明显,应在饲粮中添加这些营养物质。 7 环境温度 随着环境温度的持续升高,产毛量会不断降低,每千克兔毛的饲料消耗也下降。越是高产品种,环境温度对产毛量的影响越明显。据统计,德系长毛兔毛生长速度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505。环境温度对兔产毛的影响,除了高温热应激的直接影响外,主要是通过采食量的增加或减少间接地影响产毛量。低温情况下,采食量增加,产毛量高,饲料消耗多;高温情况下,采食量减少,产毛量降低,饲料消耗少。 8 被毛密度 被毛密度是指在身体表面每平方厘米内的毛纤维根数。不同的品种,被毛密度不同。兔的不同部位被毛密度也不同,臀部及肩部两侧最密,腹下、四肢内侧及背中线前段最稀。被毛密度与产毛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 被毛密度越大,产毛量越高。被毛密度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饲养管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饲养管理不仅影响幼龄兔,而且也影响老龄兔。 另据观察统计,营养水平高的怀孕母兔所产仔兔的被毛密度比较高,反之较低;冬季出生的仔兔被毛密度比其它季节产的仔兔被毛密度高。 9 管理因素 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如长期饲养在潮湿、污浊、拥挤条件下,又不经常梳毛时,可降低产毛量,使毛品质差、兔毛结块甚至脱毛。 拔毛时如果消毒、保温、保健措施跟不上,会造成皮肤炎症和毛囊炎症、应激消瘦等后果,严重影响以后的产毛量。体质健壮兔会保持较高产毛水平,体质瘦弱时影响产毛。 10 化学及生理因素 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兔毛生长,但可使毛变粗。微量元素钴可以加速兔毛生长。某些激素也能刺激兔毛生长,口服或注射甲状腺素,可促进兔毛生长,但使体重减轻。公兔去势可使兔毛生长加快,毛纤维变细。 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喹乙醇能够提高产毛量,因而毛兔饲粮中可适当添加喹乙醇添加剂。磺胺类药物可以抑制兔体内蛋白质合成,饲喂此类药物会降低产毛量,因而应慎用此类药物。 11 采毛方式 拔毛比剪毛更能刺激毛纤维生长,因而拔毛会对产毛量稍有促进。拔毛后毛纤维会显着增粗,但密度也会随之下降。粗度增加后就可生产目前市场比较受欢迎的手拔大粗毛商品。近几年手拔大粗毛比刀剪统毛的价格高出50%~70%。作者单位:河南省舞阳县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