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球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绿孔雀球虫病是由艾美尔球虫引起的肠道黏膜产生严重病变的寄生原虫病,主要侵害幼孔雀,但后备孔雀和种孔雀也可发病,地面平养较离地网养者多见。该病在各个动物园均存在,轻者可导致孔雀生长发育不良,并极易引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可引起孔雀的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我园现饲养绿孔雀20多只,2010年4月中旬,饲养员发现有10余只孔雀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少、软脚、排水样及胶冻样血便等症状。由于饲养员的大意未对病情进行报告,导致有2只孔雀死亡,遂后发现情况严重,于是报告我医室,现将对该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症状

  病孔雀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翅下垂、轻瘫,眼半闭,缩颈呆立,或挤成堆,并出现共济失调。不食,渴欲增加,嗉囊内充满液体。粪便开始为咖啡色稀便,以后为完全的血便。冠部和可视黏膜苍白,贫血,逐渐消瘦,病孔雀常排水样红色粪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稀粪玷污,病末期雏孔雀昏迷或痉挛,不久即死亡,死亡率可达50%-80%。

  病变特征

  剖解病死孔雀可见两侧盲肠肿大3-5倍,浆膜面凹凸不平,深部颜色发红。剖检盲肠可见整个盲肠被较硬干烙样内容物堵塞,拨开干烙样物可见盲肠壁增厚、出血。偶见肝脏发生坏死性结节。刮取肠壁黏膜抹片镜检,整个视野布满球虫卵囊,其他脏器无明显可见变化。

  实验室诊断

  虫卵镜检:取病变肠段粘液涂片,以生理盐水调匀,加盖玻片后进行显微镜检查,经400倍镜检观察,均发现有数量不等的球虫卵囊。

  心血镜检:取新鲜尸体的心血,加10倍饱和盐水搅匀,用60 目铜筛过滤,静置15分钟后用金属纹圈沾取上层液膜镜检,可发现大量球形裂殖体。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原分离和鉴定,确诊为孔雀球虫病。

  治疗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保持地面卫生,对笼舍进行全面消毒,并隔离发病孔雀。首先,将健康孔雀移往无污染场地饲养,彻底清除鸡舍内粪便及污物,用“百毒杀”(癸甲溴铵)进行带鸡消毒,2次/天。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饲喂无霉菌饲料和清洁饮水。对病孔雀和疑似病孔雀仍在原场地饲养,并进行清场消毒,粪便堆积发酵等无害化处理,以免继发感染。

  定期在饲料中加入适量防球虫病药物,如呋喃唑酮等,预防药量是治疗用药量的1/2。饮用青霉素溶液,每只雏蓝孔雀每天2000单位,育成蓝孔雀3000-5000单位,连饮5天,或用呋喃西林0.04%拌于饲料中饲喂。痢特灵粉剂预防量可按0.01%-0.02%。

  拌在饲料中,治疗量按0.02%-0.04%拌入在饲料中,连喂5-7天。氯苯胍3克拌入100千克饲料中或饲料中加入0.5%磺胺二甲基嘧啶,连喂4天后,停药6天,反复进行4次。莫能霉素按100-120毫克/千克混于饲料中,从2周龄起投药,连续2星期。在治疗的同时,采取措施保护肠道黏膜,促进肠黏膜的修复,添加维生素K,用抗生素消炎,防止继发感染。补充体液,调节体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增加营养,增强抗病力,加强饲料管理和环境卫生等等。

  体会

  球虫病是孔雀较易暴发的疾病,因此各个动物园要对该病有足够重视。首先,要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在喂养的饲料上要实现多元化,供给不同的营养物质,不能单纯饲喂玉米、高粱、糠麸等基本饲料,要根据实际生长需要,及时添加骨粉、鱼粉、氨基酸、微量元素、砂砾等,特别是在日常饲养中要添加维生素A、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适量抗生素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可避免该病的暴发。但在球虫病暴发时,要注意限制日粮中麸皮含量,碳酸钙(壳类)的用量,同时,日粮内应加入富含维生素的青绿饲料。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病发生的重要的措施。

  笼舍要注意清洁卫生、勤清扫、勤换垫草,每天清洗饲槽、饮水器。保持环境通风,做好消毒工作,粪便要在当天或次日打扫清除,并在远处堆积发酵,利用发酵产生的热和氨气杀死卵囊,防止饲料和饮水被污染。

  长期反复使用同种抗球虫药会产生耐药性,许多抗球虫药物在推广使用数年后即出现耐药性问题。因此,在防控该病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梭用药、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等方案,以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责编:刘美玲 夏钰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本站声明/本站留言/广告服务

办公地址:石家庄市翟营南大街43号(槐安路与翟营南大街交口金马国际A1座1803室)

邮编:050031 QQ:1178427225 电话:13373111846

传真:0311-68090489 电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色养殖产业网 www.hbtyxh.com 版权所有冀ICP备20002390号-2 技术支持:星象网络科技

冀公网安备 13010802001699号